效果分属
大叶金花草属于清热药。大叶金花草因其微苦、寒的性质,主要作用于肺、肝和大肠三经,具备清热解毒、利湿止血的功效。因此,它可以被分类为清热药、止血药以及拔毒生肌药。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由热邪引起的各种病症,如风热感冒、中暑发痧、泄泻痢疾等;同时适用于各种出血性疾病,包括吐血、便血、尿血等;此外,由于其良好的解毒效果,也常用于痈肿疮毒的治疗。大叶金花草不仅可以通过内服来发挥这些疗效,还可以通过外用来处理皮肤问题,如烫伤、湿疹等。
![大叶金花草在原生态中的植物图片](/uploads/allimg/241212/1-1I3cVJ-M18.jpg)
中药名
大叶金花草。
别名
大叶金花草还有许多其他名称,例如野黄连、水黄连、牙齿芒、擎天蕨、雪仙草、扫雪花、蜢蚱参、上树细辛草、青蕨、金花草、大金花草、乌韭、石发、地柏枝、雉鸡尾、小鸡尾草、细叶狼箕、花叶凤尾草、乌竹、墙柏、细叶凤凰尾、土黄连、孔雀尾、万能解毒草、苦黄连等。这些不同的称呼反映了它在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广泛应用。
来源
大叶金花草来源于鳞始蕨科(Lindsaeaceae)下的乌蕨(Sphenomeris chinensis (L.) Maxon)。乌蕨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65厘米。这种植物的全草或根状茎全年可采,但以秋季最佳,因为此时植物体内储存了较多的有效成分。采集后需洗净泥沙,晒干备用。
植物形态
乌蕨是多年生草本,高可达65厘米。根茎坚硬而短,横走,密被赤褐色钻状鳞片。叶近生,叶柄长达25厘米,禾秆色,光亮,直立;叶近革质,无毛;3~4回羽状分裂,披针形,长20~40厘米,宽5~12厘米;下部羽片卵状技针形,斜展,长5~10厘米,宽2~5厘米;小羽片矩圆形或披针形;末回裂片楔形,先端截形,有牙齿,基部楔形,下延,叶脉下面明显,2叉状分枝。孢子囊群顶生,每裂片上1~2枚,囊群盖灰棕色,半杯形,宽与叶缘等长,向外开裂。
产地分布
乌蕨广布长江以南各地,北达陕西南部。生于林下或灌丛中湿地,适生范围较广,在海拔200-1900米之间的山坡、田边、路旁、溪沟、林下均有生长。性喜温暖半阴环境,适生富含腐殖质的酸性或微酸性土壤,常与杂草混生,有时单独群栖。
采收加工
大叶金花草通常在秋季采收,选择晴天挖取带根茎的全草,去杂质,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材性状
大叶金花草的药材性状特征如下: 1. 根茎粗壮,长2-7cm,表面密被赤褐色钻状鳞片,上方近生多数叶,下方众多紫褐色须根。 2. 叶柄长10-25cm,直径约2mm,呈不规则的细圆柱形,表面光滑,禾秆色或基部红棕色,有数条角棱及1凹沟;叶片披针形,三至四回羽状分裂,略皱折,棕褐色至深褐色,小裂片楔形,先端平截或1-2浅裂;孢子囊群1-2个着生于每个小裂片先端边缘。 3. 气微,味苦。
性味归经
《广西中药志》记载,大叶金花草微苦,寒,无毒。归肺、肝、大肠经。
![大叶金花草的功效与作用图片](/uploads/allimg/241212/1-1I3cVJ-2250.jpg)
功效与作用
大叶金花草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风热感冒、中暑发痧、泄泻痢疾、白浊白带、咳嗽、吐血、便血、尿血、牙疳、痈肿等多种疾病。
临床应用
临床上,大叶金花草可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 治中暑发痧:鲜乌韭叶四两。捣烂绞汁服。(《福建中草药》)
- 治痢疾:鲜乌韭全草、鲜水娱蚣全草各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 治急性支气管炎:乌韭鲜叶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 治吐血、大便下血、尿血:雪仙草根茎三至五钱(鲜品加倍)。水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 治白浊、湿热带下:乌韭鲜全草一至二两。捣烂绞汁,调米泔水服。(《福建中草药》)
- 治对口疮:乌韭鲜叶,以蜜或盐同捣外敷。(《福建中草药》)
- 治乳痈:乌韭根茎一两.水煎,冲黄酒服;鲜叶捣烂敷患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 治结合膜炎:乌韭全草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 治脚癣糜烂:乌韭全草水煎熏洗。(《福建中草药》)
- 治跌打损伤:雪仙草根茎三至五钱。酒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 治跌打刀伤出血或肿痛,或伤口溃烂:大全花草叶,石仙桃叶,共捣烂敷患处。用大金花草干粉撒布伤口,能止血,生肌,收口。(《广西中草药》)
- 治汤火伤:大金花草叶捣烂或研末,冷开水调敷患处。(《广西中草药》)
- 治毒蛇咬伤:乌蕨根茎捣敷并煎服。(《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 治狂犬咬伤:鲜乌韭根茎五至六两,用铜器水煎,空腹服,连服数日。服药期间环境必须安静。(《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 治菜虫药(即雷公蘑、黄柴树根)中毒(辅助治疗):乌韭全草五至六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药理研究
研究表明,大叶金花草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牡荆素、丁香酸、原儿茶醛和原儿茶酸等,赋予了它显著的抗菌活性、解毒作用和保肝、抗炎、止血的作用。现代药理证明大叶金花草有着明显的抗菌活性,10%煎剂用平板海绵片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对人型结核杆菌也有抑制作用。全草煎剂用平板稀释法,1:400浓度对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
大叶金花草中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 牡荆素(Vitexin)
- 丁香酸(Syringic acid)
- 山柰酚(Kaempferol)
- 原儿茶醛(Procatechualdehyde)
- 原儿茶酸(Procatechuic acid)
使用禁忌
尽管大叶金花草有许多益处,但在某些情况下应谨慎使用。例如,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因为草药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影响;过敏体质者需注意,对草药过敏的人群在使用前应咨询医生。
![大叶金花草药材特写图片](/uploads/allimg/241212/1-1I3cVJ-4T8.jpg)
配伍举例
1.治消化道出血
- 配伍(7味):大叶金花草30克、白及12克、三七粉8克、蒲黄炭10克、地榆炭12克、槐花10克、侧柏叶10克。
- 解析:
- 大叶金花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 白及:收敛止血,促进伤口愈合。
- 三七粉:活血化瘀,增强止血效果。
- 蒲黄炭:凉血止血,缓解疼痛。
- 地榆炭:凉血止血,减少炎症。
- 槐花:清肝泻火,辅助止血。
- 侧柏叶:凉血止血,改善呼吸道症状。
- 整体功效:此方通过多种药材的协同作用,能够有效控制消化道内的急性或慢性出血,同时减轻局部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
2.治咯血
- 配伍(9味):大叶金花草20克、桑白皮12克、桔梗10克、甘草6克、麦冬10克、阿胶(烊化)10克、百合12克、川贝母8克、枇杷叶10克。
- 解析:
- 大叶金花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 桑白皮:泻肺平喘,减轻呼吸困难。
- 桔梗:宣肺利咽,帮助排痰。
- 甘草:调和诸药,补脾益气。
- 麦冬:养阴润肺,缓解干咳。
- 阿胶:滋阴润燥,补充血液。
- 百合:润肺止咳,安定心神。
- 川贝母:清热化痰,缓解咳嗽。
- 枇杷叶:降逆下气,平喘止咳。
- 整体功效:该方剂旨在快速止住由肺部疾病引起的咯血现象,同时润肺止咳,恢复正常的呼吸功能。
3.治外伤出血
- 配伍(6味):大叶金花草干叶适量、冰片少许、蜂蜜适量、赤石脂10克、煅石膏15克、乳香6克。
- 解析:
- 大叶金花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 冰片:开窍醒神,缓解疼痛。
- 蜂蜜:滋润皮肤,促进愈合。
- 赤石脂:涩肠止泻,收湿敛疮。
- 煅石膏:清热泻火,降温止渴。
- 乳香:活血行气,加速恢复。
- 整体功效:本方适用于轻微至中度外部创伤出血,能迅速止血并促进伤口愈合,减少感染风险。
4.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 配伍(8味):大叶金花草30克、益母草15克、当归10克、川芎8克、艾叶炭10克、乌贼骨12克、茜草根10克、棕榈炭10克。
- 解析:
- 大叶金花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 益母草:调节月经周期,促进血液循环。
- 当归:补血活血,缓解痛经。
- 川芎:活血行气,缓解疼痛。
- 艾叶炭:温经止血,驱寒暖宫。
- 乌贼骨:收敛止血,保护胃黏膜。
- 茜草根:凉血止血,清除体内瘀血。
- 棕榈炭:收敛止血,固精止遗。
- 整体功效:针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出血问题,此方可以调整月经周期,防止过度失血,并改善相关不适症状。
5.治跌打损伤
- 配伍(12味):红花10克、桃仁10克、当归10克、川芎8克、赤芍10克、柴胡10克、枳壳10克、甘草6克、延胡索10克、乳香6克、没药6克、牛膝12克。
- 解析:
- 大叶金花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 红花:活血通经,促进血液循环。
- 桃仁:活血化瘀,软化血管。
- 当归:补血活血,滋养身体。
- 川芎:活血行气,缓解疼痛。
- 赤芍:清热凉血,缓解肌肉紧张。
- 柴胡:疏肝解郁,提升精神状态。
- 枳壳:理气宽胸,促进消化。
- 甘草:调和诸药,增强体质。
- 延胡索:活血行气,缓解疼痛。
- 乳香:活血行气,促进组织再生。
- 没药:活血止痛,促进伤口愈合。
- 牛膝:强筋健骨,改善关节活动。
- 整体功效:此方专为治疗跌打损伤设计,可迅速缓解疼痛,促进受损组织的快速恢复,同时增强身体的整体机能。
6.治感冒发热
- 配伍(5味):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薄荷6克、荆芥10克、淡豆豉10克。
- 解析:
- 大叶金花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 金银花:清热解毒,抗病毒。
- 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 薄荷:疏散风热,清凉解表。
- 荆芥:发汗解表,祛风止痒。
- 淡豆豉:解表除烦,助消化。
- 整体功效:该方能够有效退烧,缓解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等症状,同时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病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