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作为中国传统中药材,具有独特的凉血止血、活血祛瘀、通经等多种功效。它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出血证候(如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以及血瘀导致的经闭、关节痹痛、跌扑肿痛等症。茜草与茜草炭虽同源但炮制不同,功效差异显著:生用侧重活血通经,炒炭后则增强止血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茜草含有羟基蒽醌类、萘醌类、环己肽类、萜类、多糖等多种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共同决定了其药效。使用时需严格遵循剂量规范(一般6-10克),并根据病证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同时注意禁忌人群(孕妇、脾胃虚寒者)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茜草的广泛应用使其成为治疗妇科疾病和各种出血证的首选药材,但其药性苦寒,需辨证施治,不可盲目使用。
一、植物特征与药用部位
茜草为茜草科茜草属的草质攀援藤木植物,学名为Rubia cordifolia L.,其根及根茎是主要的药用部位。茜草株高通常为1.5-3.5米,茎细长呈方柱形,有四棱,棱上生有倒生皮刺,中部以上多分枝。叶通常为四片轮生,纸质,呈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0.7-3.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齿状皮刺,两面粗糙,脉上有微小皮刺。叶柄长通常为1-2.5厘米,同样有倒生皮刺。花序为聚伞花序,腋生和顶生,多回分枝,有花10余朵至数十朵,花序和分枝均细瘦,有微小皮刺;花冠淡黄色,干时淡褐色,盛开时花冠檐部直径约3-3.5毫米,花冠裂片近卵形。果为球形,直径通常为4-5毫米,成熟时橘黄色。花期为8-9月,果期为10-11月。
茜草喜凉爽湿润的环境,耐寒但怕积水,对土壤要求以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的沙质壤土或腐殖质丰富的壤土为佳。其分布广泛,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作为药用,茜草需在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其干燥根茎呈结节状,丛生粗细不等的根。根呈圆柱形,略弯曲,长10-25厘米,直径0.2-1厘米;表面红棕色或暗棕色,具细纵皱纹及少数细根痕;皮部脱落处呈黄红色。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皮部狭,紫红色,木部宽广,浅黄红色,导管孔多数。气微,味微苦,久嚼刺舌。以条粗长、表面红棕色、内深红色、分歧少、无茎苗及细须根少者为佳。值得注意的是,在炮制过程中,茜草"凡使茜草根,用铜刀于槐砧上锉,日干,勿犯铅铁",以免影响药效。
二、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茜草的化学成分复杂且丰富,主要包含以下几类:首先是羟基蒽醌类成分,如茜草素(alizarin)、异茜草素(purpuroxanthin)、羟基茜草素(purpurin)、伪羟基茜草素(pseudopurpurin)等。这些成分是茜草活血化瘀的主要物质基础,研究显示它们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缺血状态。其次为萘醌类成分,如茜草酸苷Ⅰ、Ⅱ等,以及四个萘酸甲酯化合物,如茜草内酯、二氢大叶茜草素等。这类成分在茜草的抗菌、抗病毒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茜草还含有环己肽类化合物,如RA-Ⅰ、Ⅱ、Ⅲ、Ⅳ、Ⅴ和Ⅶ等,这些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癌活性。萜类成分从茜草及其变种黑果茜草中分离出多个五环三萜,多糖类成分则包括三种多糖(RPS-1,-2,-3),其糖基为阿拉伯糖、葡萄糖、鼠李糖、木糖、半乳糖、甘露糖。RPS-2和RPS-3多糖具有较明显的清除自由基作用,有助于抗氧化和免疫调节。微量元素方面,茜草含有铁、铜、锌、锰等,为机体提供必要的矿物质营养。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茜草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其温浸液能缩短家兔复钙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炒炭后作用更显著。茜草中的羟基茜草素对离体豚鼠子宫有兴奋作用,产妇口服亦有加强子宫收缩的作用,这解释了其活血化瘀、通经止血的功效。此外,茜草还具有止咳祛痰、抗肿瘤、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肝损伤、升高白细胞等多种药理作用。研究发现,茜草粗提物能抑制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胀及小鼠醋酸炎症性渗出,显示其抗炎效果。同时,茜草制剂能防止实验性肾和膀胱结石的形成,对心脑血管疾病也有显著疗效。
三、功效与主治应用
茜草的主要功效可归纳为凉血止血、活血祛瘀、通经。这些功效使其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色,尤其在妇科疾病和各种出血证的治疗中。
生用茜草侧重凉血活血、祛瘀通经,主治血热瘀滞导致的经闭、痛经、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如《本草纲目》记载:"茜根,气温行滞,味酸入肝,而咸走血,专于行血活血。俗方治女子经水不通,以一两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生用时,茜草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血瘀导致的疼痛和闭阻,尤其适用于血瘀型月经不调。
炒炭后茜草(茜草炭)则寒性减弱,收涩之性增强,功专止血,主治各种出血证,如崩漏、吐血、衄血、外伤出血等。《中国药典》明确记载:"茜草炭,取茜草片或段,照炒炭法(通则0213)炒至表面焦黑色。"这种炮制方法使茜草的鞣质含量明显升高,从而增强了其止血作用。临床研究表明,茜草炭在缩短小鼠尾部止血时间方面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茜草在妇科疾病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针对崩漏和经闭。如经典方剂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加入茜草9克,与黄芪、白术等配伍,用于治疗脾肾亏虚、冲脉不固引起的崩漏,效果显著。在现代临床应用中,茜草还被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过多等妇科出血性疾病,显示出其广泛的适应症。此外,茜草在跌打损伤、风湿痹痛、关节肿痛、荨麻疹、慢性气管炎、过敏性紫癜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也有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茜草的药性苦寒,入肝经,主要针对血热妄行或血瘀脉络之出血证,特别是血热夹瘀的出血最为适宜。对于血热经闭、痛经、风湿痹痛等症,茜草能有效活血通经、散瘀止痛;而对各种出血证,如吐血、衄血、崩漏、尿血、便血等,则能凉血止血,标本兼治。
四、使用方法与临床配伍
茜草的使用方法多样,临床常根据病证选择合适的煎服剂量、配伍应用或外用方式。《中国药典》规定茜草的常规煎服剂量为6-10克,但临床经验方中有时会根据病情调整剂量,如治疗毒痢时可单用茜草根一两(约30克)煎服。
内服配伍方面,茜草可根据不同病证与其他药物组合使用,产生协同效应。例如:
- 治吐血:茜草根10克,仙鹤草2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 治妇女经闭:茜草根一两,煎酒服,或配伍桃仁、红花、当归等。
- 治慢性腹泻:茜草与山药适量,炒黑存性,研为细末,加红糖调服,每次9克,饭前服,每日三次。
- 治月经先期、量多:茜草15克,荆芥炭9克,牡丹皮10克,乌贼骨9克,水煎服,经前一周开始,每日一剂,连服5-7天。
- 治痔疮肿痛:茜草30克,大黄10克,虎杖15克,地榆15克,水煎,每日一剂,连用七天。
- 治荨麻疹:茜草根20克,地肤子、蛇床子各10克,水煎,黄酒送服,每日一剂。
经典方剂中,茜草虽非原方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组成部分,但在其加减方中常被应用。例如,四物汤治疗崩漏时,可加入茜草根8克、艾叶10克、阿胶10克,增强止血效果。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则明确将茜草作为组成之一,用量为9克,配伍黄芪、白术、龙骨、牡蛎等,治疗脾肾亏虚、冲脉不固引起的血崩或月经过多。
外用方法主要包括研末外敷、煎汤洗浴和酒剂外用:
- 外伤出血:茜草根、三七适量,研细末,外敷伤处,每日一次。
- 软组织损伤:茜草根200克,虎杖120克,用白布包煮20分钟,先浸洗后温敷,冷后再次加热使用,连续五至七天。
- 关节痛:茜草根60克,猪脚一只,水和黄酒各半,炖两小时,吃猪脚喝汤。
- 风湿性关节痛:茜草根120克,白酒750毫升,浸泡七天后服用,每次30毫升,每日两次。
- 脓毒疮疖:茜草根捣成末,外敷患处。
五、禁忌人群与注意事项
茜草虽有多种功效,但并非人人适用,其禁忌人群和注意事项需引起重视。首先,孕妇禁用,因茜草中的活性成分(如羟基茜草素)能兴奋子宫平滑肌,导致子宫收缩,增加流产风险。实验研究显示,茜草根水提取物对离体豚鼠子宫有兴奋作用,产妇口服可加强子宫收缩。因此,孕妇尤其在怀孕初期应绝对禁用。
其次,脾胃虚寒及无瘀滞者慎服。《本草经疏》指出:"病人虽见血症,若加泄泻、饮食不进者,勿服。"《本草正》也强调:"气虚不摄血及脾寒者勿用。"这是因为茜草性寒,过量服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痛、腹泻等症状。对于体质偏寒或无瘀滞的出血患者,使用茜草可能加重病情。
第三,过敏体质者慎用。部分人群接触茜草后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红斑或荨麻疹等过敏症状,严重时可引发喉头水肿。过敏体质者使用前应进行斑贴试验,使用时需密切观察。现代研究显示,茜草中的某些成分(如环己肽类或黄酮类)可能作为过敏原,引起免疫反应。
此外,长期大剂量使用(超过10克/日或连续服用超过两周)可能对肝肾功能产生影响。《中国药典》规定,茜草的饮片中大叶茜草素含量不得少于0.20%,羟基茜草素不得少于0.08%。因此,长期用药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发现异常应立即停用并采取护肝治疗。同时,茜草与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联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与利尿剂合用易引发低钾血症,应避免同时使用。若必须联用,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及血药浓度。
在炮制方面,茜草需用铜刀加工,避免铅铁器,以免影响药效。《本草蒙签》明确记载:"勿犯铜铁。"这是传统经验,可能与茜草中的某些成分(如鞣质)与金属反应有关。现代研究表明,鞣质与铁反应可能生成鞣酸铁沉淀,影响药效。
六、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
近年来,茜草的现代研究和临床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进一步验证和扩展了其传统功效。药理研究证实,茜草中的羟基蒽醌类成分能缩短家兔出血和凝血时间,炒炭后作用更显著。其抗炎作用通过抑制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胀及小鼠醋酸炎症性渗出得以验证,而抗肿瘤作用则体现在对白血病、黑色素瘤、肺癌等多种肿瘤细胞的抑制上。
临床应用方面,茜草已广泛用于止血药(如十灰丸、化痔片)、调经药(如红花如意丸、云南蛇药)和保肝药(如肝达康片、乙肝清热解毒颗粒)的组方中。例如,茜草双酯片可用于治疗肿瘤化疗、放疗后白细胞减少症,而茜草配方颗粒辅助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研究显示,其能提高痰菌转阴率,改善免疫功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炮制方法对茜草成分和功效的影响显著。研究显示,茜草经制炭后,总蒽醌含量减少,但鞣质含量明显升高。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的炮制工艺(锅温230℃,炒制9分钟)能有效增强茜草炭的止血作用。这解释了为何生用茜草侧重活血通经,而炒炭后则增强止血功效。
在特殊人群用药方面,儿童用药需减半剂量,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低血压患者慎用。长期服用者应控制剂量不超过10克,连续服用不宜超过两周。建议搭配枸杞、甘草等缓和药性,出现头晕、心悸等中毒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七、总结与使用建议
茜草作为一味历史悠久的中药材,其凉血止血、活血祛瘀、通经的功效已被中医临床验证千年。生用与炒炭两种炮制方法的功效差异显著,生用侧重活血通经,适用于血瘀有热之经闭、痛经;炒炭后则增强止血功效,适用于各种出血证。
使用时应严格遵循《中国药典》规定的剂量(6-10克),根据病证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并辨证施治。对于出血证,需区分血热妄行与气虚不摄两种情况:血热夹瘀者宜用生茜草配伍黄芩、侧柏叶等;气虚不摄者则宜用茜草炒炭配伍黄芪、白术等,如固冲汤。对于血瘀经闭,宜用生茜草配伍当归、川芎、白芍等,如四物汤加减方。
禁忌人群需特别注意:孕妇禁用,脾胃虚寒者忌用生品,过敏体质者慎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与其他药物联用时,尤其是抗凝药和利尿剂,需谨慎评估风险。炮制过程中应避免接触金属器皿,以免影响药效。
总之,茜草是一味兼具凉血止血与活血通经双重功效的中药材,其合理应用能有效治疗多种出血和血瘀性疾病,但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严格掌握剂量和疗程,避免不良反应。随着现代药理研究的深入,茜草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展,为中医治疗提供更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