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ghufkyg0'><style id='uo4aumvy'><dir id='iinjgt3o'><q id='o18mqtuo'></q></dir></style></legend>
<tfoot id='lupjuh6j'></tfoot>

    <tbody id='j2mwastp'></tbody>
    <i id='lbrlaraq'><tr id='h7fdpa18'><dt id='bcfkqkex'><q id='j0m569ho'><span id='i52az5wb'><b id='7kn3yzcz'><form id='jo38su8b'><ins id='ksek3qb6'></ins><ul id='3sg6r03s'></ul><sub id='chrim6bu'></sub></form><legend id='39bqx899'></legend><bdo id='anea2itp'><pre id='ct71ypz9'><center id='w8qfahhg'></center></pre></bdo></b><th id='lgcbiw9z'></th></span></q></dt></tr></i><div id='o8mvj4a3'><tfoot id='ywi9iq8f'></tfoot><dl id='fgk7bysl'><fieldset id='wkqr37uw'></fieldset></dl></div>

      <small id='s8yquu21'></small><noframes id='mmqs4vwn'>

    1. 中药大全
      当前位置: | 中药大全

      僵蚕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主治禁忌_僵蚕图片

      发表时间:2025-04-28 16:37 | 来源:艾岸养生网 | 手机版

      僵蚕是传统中药材中的重要动物类药物,具有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三大核心功效,主治惊痫抽搐、小儿急惊、中风口歪、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发颐痄腮、淋巴结核等多种疾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僵蚕含有草酸铵、蛋白质、多肽、黄酮类等活性成分,具有抗惊厥、抗菌、抗凝血、抗肿瘤、降血糖等多种作用。内服煎服剂量为5-10克,外用可研末调敷患处,但孕妇、肝昏迷患者、过敏体质者及婴幼儿应禁用或慎用。正确使用僵蚕需遵循医嘱,根据证型选择炮制方法,并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僵蚕图片

      一、僵蚕的基本信息

      僵蚕是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 mori Linnaeus)4~5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als.) Vuillant)而致死的干燥虫体。其形成过程通常为:蚕农在蚕房内收集感染白僵菌病死的蚕,倒入石灰中拌匀,吸去水分,再经晒干或焙干处理。主产于云南、四川、广西等地,云南多为人工接种白僵菌,条形肥壮,质量最佳;广西因气候因素,蚕生长周期短,人工接种僵蚕条形瘦小,质量较差;四川则以自然染菌僵蚕为主,条形大小不一。

      从形态特征来看,僵蚕略呈圆柱形,多弯曲皱缩,长2~5cm,直径0.5~0.7cm。表面灰黄色,被有白色粉霜状的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头部较圆,足8对,体节明显,尾部略呈二分歧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白色,中间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丝腺环4个。气微腥,味微咸。以条直肥壮、质坚、色白、断面光者为佳。


      二、僵蚕的性味归经

      僵蚕的性味归经在《中国药典》2020版中有明确记载:咸、辛,平。归肝、肺、胃经。这一结论综合了历代医家的用药经验,具有权威性。从经典医籍来看,《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味咸,平",《名医别录》补充"辛,平,无毒",《药性论》则指出其"微温,有小毒"。归经方面,《纲目》认为其入"厥阴、阳明"经,而《雷公炮制药性解》则认为其入心、肝、脾、肺四经。现代药典以肝、肺、胃经为规范归经,体现了中医用药理论的演变。


      三、僵蚕的化学成分

      僵蚕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蛋白质与氨基酸:僵蚕中的蛋白质含量高达29.74%~64.73%,含有17种氨基酸,总含量32.87%。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组织的基本物质,能够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和代谢,促进细胞生长和分裂。部分氨基酸还具有特定的药理活性,如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抗氧化、抗炎等。

      2. 草酸铵:僵蚕体表白粉中含草酸铵,其含量在2.21%~5.82%之间。草酸铵是抗惊厥的主要活性成分,研究发现不同产地僵蚕的草酸铵含量存在差异,炮制方法也会影响其含量。例如,项林平等人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白僵蚕生品和炮制品进行草酸铵含量检测,发现含量略有不同,说明炮制对草酸铵含量有一定影响。

      3. 多肽与酶类:僵蚕中含有丰富的多肽,研究者鉴定出779种被修饰的肽,其中373种鉴定率较高。此外,僵蚕还含有脂酶、蛋白酶和壳质酶等水解酶,这些酶在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壳质酶尤其值得关注,它可能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降低TNF-α和IL-1β水平,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4. 黄酮类化合物:僵蚕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等多种药理活性。研究发现,僵蚕中的黄酮成分能够调控IL-4和IFN-γ的表达,降低哮喘发作。此外,白僵菌素作为白僵菌的次级代谢产物,也具有抗菌、抗肿瘤及抗惊厥等作用。

      5. 其他成分:僵蚕还含有脂肪、几丁质、脱皮甾酮、白僵菌黄色素、环醋肽类白僵菌素、羟基促脱皮留醇等成分。其中,未消化的桑叶组织中大多含草酸钙簇晶或方晶,这是僵蚕药材鉴别的重要特征。


      四、僵蚕的功效与主治

      (一) 传统中医功效与主治

      僵蚕作为一味历史悠久的中药,其功效主治在历代医籍中均有详细记载:

      1. 息风止痉:僵蚕味辛咸,入肝经,具有息风止痉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其"主小儿惊痫夜啼",《本草纲目》亦载"散风痰结核"。临床常用于治疗惊痫抽搐、小儿急惊风、破伤风、中风口歪等症状。例如,《杨氏家藏方》中的牵正散,以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各等分生用,研细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不拘时候,主治中风口眼歪斜。

      2. 祛风止痛:僵蚕味辛,入肝、肺经,具有祛风止痛的功效。可治疗风热头痛、目赤肿痛、风虫齿痛等症状。如《本草纲目》记载"散风痰结核,瘰疬,头风,风虫齿痛"。临床多用于治疗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属于风痰痹阻经络者。

      3. 化痰散结:僵蚕味咸能软坚,具有化痰散结的功效。主治淋巴结核、发颐痄腮、乳腺炎、风疹瘙痒等症状。如《医学心悟》之定痫丸,以僵蚕配伍天麻、全蝎、半夏等药共用,主治惊痫抽搐;《直指小儿方》中的白僵蚕丸,以胆南星、直僵蚕(炒)、地龙五灵脂、全蝎(焙)各5克,主治慢脾风阳气未甚脱者。


      (二) 现代药理作用

      现代科学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僵蚕的多种药理活性:

      1. 抗惊厥作用:僵蚕的醇水浸出液具有明显的抗惊厥效果。研究表明,10%煎液2g/kg给小鼠口服,可对抗硝酸士的宁引起的惊厥。此外,由市售白僵蚕、蝉蜕等组成的五虎追风散,能降低士的宁、戊四氮、可卡因等引起的小鼠惊厥死亡率。抗惊厥的有效成分为草酸铵,当去除草酸铵后,僵蚕的抗惊厥作用显著减弱。

      2. 抗菌作用:僵蚕对多种致病菌具有抑制作用。体外实验表明,僵蚕与蚕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均有微弱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僵蚕的多肽成分是其抗菌的主要物质基础。

      3. 免疫调节:僵蚕的多肽成分能促进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和增殖,调节IL-4和IFN-γ的表达。研究表明,僵蛹多肽对刀豆素A诱导T淋巴细胞的增殖在体外呈促进作用,与白细胞介素一2有协同促进作用;在体内则呈抑制作用。抗排异1号(僵蚕:当归为5:3)对小鼠异体皮瓣移植后的排异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

      4. 抗肿瘤作用:僵蚕醇提取物对小鼠艾氏腹水癌实体型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体外可抑制肝癌细胞呼吸。白僵菌素作为白僵菌的次级代谢产物,也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临床观察显示,僵蚕粉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一定疗效,这与其抗肿瘤作用密切相关。

      5. 镇静催眠:僵蚕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研究显示,僵蚕醇水浸出液对小鼠和兔有催眠作用,小鼠口服0.5g/20g,皮下注射0.25g/20g,约等于50mg/kg苯巴比妥皮下注射的催眠效力。

      6. 降血糖:临床观察发现,僵蚕粉及其醇溶部分对家兔四氧嘧啶实验型糖尿病有治疗作用。单味僵蚕粉可治疗人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研究推测,僵蚕多糖的降血糖作用可能与抗氧化作用有关。

      五、僵蚕的正确使用方法

      (一) 内服方法

      僵蚕内服主要为煎服或研末服用:

      1. 常规用法:煎汁内服,每日常规用量为5~10克;研末内服,每次常规用量为1~3克。

      2. 经典方剂:

      - 牵正散(《杨氏家藏方》):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各等分(并生用)。为细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不拘时候。主治中风口眼歪斜。

      - 定痫丸(《医学心悟》):明天麻、川贝、半夏(姜汁炒)、茯苓(蒸)、茯神(去木,蒸)各30克,胆南星(九制者)、石菖蒲(杵碎,取粉)、全蝎(去尾,甘草水洗)、僵蚕(甘草水洗,去咀,炒)各15克,陈皮(洗,去白)、远志(去心,甘草水泡)各21克,丹参(酒蒸)、麦冬(去心)各60克,辰砂(细研,水飞)9克。用竹沥一小碗,姜汁一杯,再用甘草四两煮膏,和药为丸,如弹子大,辰砂为衣。每服一丸。现代用法:共为细末,用甘草120g煮膏,加竹沥汁100ml与生姜汁50ml为丸,每次9g。主治痫病引起的口吐白沫、眩仆倒地、喉中痰鸣等症状。

      3. 特殊人群:儿童剂量需调整,通常为成人剂量的1/3(约3-6克),婴幼儿应慎用;孕妇禁用;哺乳期女性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二) 外用方法


      僵蚕外用具有多种应用方式:

      1. 研末外敷:取适量生僵蚕研成细末,用醋调制后外敷患处。例如《积德堂经验方》记载:治重舌、木舌,僵蚕5克,黄连(蜜炒)10克。为末,掺之,涎出为妙。

      2. 泡酒使用:

      - ?搐鼻药酒:与白芷羌活荆芥等中药配伍泡酒,有扶正祛邪、活血祛风的作用,可用于预防流行性感冒及伤风、风寒感冒。

      - 祛痰通络酒:与川芎桂枝、白芥子等中药配伍泡酒,有化瘀通络、散寒除湿、活血祛风的作用,主要用于痹证。

      3. 煎汤熏洗:僵蚕可煎汤熏洗患处,用于治疗皮肤风疹瘙痒、丹毒等症。例如《本草纲目》载方"僵蚕散",以僵蚕、藁本、白芷各等分,研为细末,煎汤灌漱,主治风壅牙痛。

      (三) 炮制要点

      僵蚕的炮制方法直接影响其药效和安全性:

      1. 现代炮制方法:

      - 生僵蚕:淘洗后干燥,除去杂质。直接使用,辛散之力较强,药力较猛,适用于惊痫抽搐、风疹瘙痒、肝风头痛等症。

      - 麸炒僵蚕:取净僵蚕,照麸炒法(通则0213)炒至表面黄色。麸炒后疏风解表之力稍减,长于化痰散结,适用于瘰疬痰核、中风失音等症。炮制比例为每100kg僵蚕用麸皮10kg。

      2. 古代炮制方法:

      - 米泔制:南北朝刘宋时代已有记载,"凡使白僵蚕,先须以糯米泔浸一日,待蚕桑涎出,如蜗牛涎,浮于水面上,然后漉出,微火焙干,以布净拭蚕上黄肉毛,并黑口甲了,单捣,筛如粉用也"(《雷公炮炙论》)。

      - 姜炙法:宋代已有记载,能增强化痰散结作用。

      - 醋浸法:明代记载,能增强祛风定惊作用。

      3. 炮制目的:炮制主要起到矫臭矫味、去除表面菌丝、易于粉碎的作用,同时可降低某些成分的含量,增强特定功效。例如,麸炒后草酸铵含量略有降低,但具体数值需进一步研究。

      六、僵蚕的禁忌与注意事项

      (一) 使用禁忌

      僵蚕虽功效广泛,但并非人人适用,使用时需严格禁忌:

      1. 孕妇禁用:僵蚕具有抗凝血作用,可能影响胎儿发育。药典明确记载"孕妇忌用",《日华子本草》亦载"孕妇及备孕期女性禁止服用"。

      2. 肝昏迷患者慎用:僵蚕中含有草酸铵,进入人体后可能分解产生氨。肝昏迷患者代谢功能异常,无法有效处理多余的氨,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3. 出血倾向者慎用:僵蚕具有抗凝血作用,可能延长凝血时间。血小板减少者、凝血机制障碍者、有出血倾向者(如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应谨慎使用。

      4. 过敏体质者禁用:僵蚕为动物类药材,部分人对其蛋白质成分过敏,可能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对虫类药过敏者需谨慎使用。

      5. 血虚惊风者慎用:僵蚕偏祛风而非补血,血虚惊风者单用僵蚕可能加重病情,需配合补血药物使用。《医学心悟》载:"血虚惊风者不宜单用僵蚕"。

      6. 心虚不宁者慎用:心气虚、血虚而又无外邪者忌用僵蚕,因其辛散之性可能耗伤心气。

      7. 婴幼儿慎用:婴幼儿身体抵抗力较弱,代谢功能不健全,应谨慎使用僵蚕,以免影响生长发育。

      (二) 注意事项

      使用僵蚕时需注意以下事项,以确保用药安全:

      1. 严格控制用量:僵蚕内服应遵循医嘱,不可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煎服时每日常规用量为5~10克;研末内服时每次常规用量为1~3克。过量服用可能导致中毒反应,如昏迷、抽搐、走路不稳、四肢震颤等。

      2. 避免与特定药物同用:

      - 僵蚕不宜与桔梗、桑螵蛸、萆薢、茯苓、茯神同时服用。

      - 与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联用时需谨慎,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 与降糖、降压药物联用时需监测相关指标,避免药效叠加。

      3. 饮食禁忌:

      - 服药期间应避免食用萝卜、大蒜、辣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 禁止饮用浓茶,因茶中的鞣酸可能与药物成分结合,降低吸收率。

      4. 特殊人群用药:

      - 哺乳期女性使用僵蚕前应咨询专业医生。

      - 老年体虚者使用僵蚕前也应咨询医生,可能需要调整剂量。

      - 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 质量控制:

      - 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的僵蚕,避免伪品(如硼砂制僵蚕)。

      - 僵蚕质量标准:杂质不得过3%,水分不得过13.0%,总灰分不得过7.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2.0%。

      - 僵蚕贮藏应置于干燥处,防蛀。

      6. 不良反应处理:

      - 内服僵蚕可能出现恶心、腹胀、口咽干燥、食欲减退、困倦等不良反应,一般停药后症状可自行缓解。

      - 若出现面部潮红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症状通常会在停药后消失。

      - 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持续呕吐、腹泻、皮疹加重等),应立即就医。


      七、僵蚕的临床应用与配伍原则

      (一) 临床应用

      僵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尤其在儿科成药中应用种类最多,占45.3%。其主要临床应用包括:

      1. 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小儿急惊风、破伤风、中风口歪、面神经麻痹等。临床观察显示,僵蚕对多种类型的癫痫均获满意疗效。例如《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载有痫灵汤,以僵蚕配伍郁金、天竺黄、胆南星等化痰息风、镇惊止痉,对多种类型的癫痫均获满意疗效。

      2. 呼吸系统疾病:如咽喉肿痛、急喉痹、声音嘶哑等。临床常用僵蚕配伍蝉蜕、甘草、桔梗、荆芥等,辛散疏风,清热利咽。

      3. 皮肤疾病:如风疹瘙痒、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皮炎等。《本草纲目》记载:"风疮瘾疹,丹毒作痒,妇人乳汁不通,崩中下血,小儿疳蚀鳞体,一切金疮,疔肿风痔"。临床常用僵蚕配伍生地、当归、何首乌、荆芥、蝉蜕、牛蒡子苦参防风、胡麻仁、地肤子、刺蒺藜等治疗。

      4. 其他疾病:如淋巴结核、乳腺炎、牙痛、风热头痛等。例如《普济方》记载:"风壅牙痛,僵蚕、藁本、白芷各等分。上为细末。每用少许揩牙痛处,用盐水灌漱"。


      (二) 配伍原则

      僵蚕的配伍需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根据疾病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

      1. 风痰证:僵蚕常与天麻、全蝎、半夏、牛蒡子、白附子等配伍,如牵正散(白附子、僵蚕、全蝎等分)主治中风口眼歪斜。

      2. 惊风证:僵蚕常与牛黄、胆南星、珍珠母、钩藤等配伍,如《医学心悟》定痫丸,主治惊痫抽搐。

      3. 头痛证:僵蚕常与川芎、白芷、藁本、菊花等配伍,主治风热头痛。

      4. 咽喉证:僵蚕常与桔梗、甘草、薄荷、荆芥等配伍,如《疑难杂症简方》记载:"喉痹失音,瓜蒌皮(炒)、僵蚕(炒)、甘草簿(炒)各10克。共为末。每服15克,姜汤下"。

      5. 风湿痹证:僵蚕常与蜈蚣、地龙、威灵仙等配伍,主治风湿痹痛。


      八、僵蚕的毒性与安全性

      僵蚕虽然毒性较小,但长期或过量服用仍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僵蚕口服的毒性比较小,但过量服用可能导致中毒反应。研究表明,僵蛹(与僵蚕作用相似)的半数致死量为44.5±1.4g/kg,剂量在35g/kg时开始出现毒性症状,表现为活动逐渐减少,伏地不动,部分动物出现紫绀,10只动物中有一只死亡。这提示僵蚕的安全剂量范围为5-10克,超过此范围可能增加中毒风险。


      九、僵蚕的选购与真伪鉴别

      (一) 选购要点

      1. 外观特征:正品僵蚕表面被满菌丝和孢子,无石灰粉状物;断面外圈有嵌入状的菌丝和孢子粉;气微腥,味微咸。

      2. 品质标准:以条直肥壮,质坚,色白,断面光者为佳。

      3. 产地选择:云南、四川、广西等地的僵蚕品质较优,尤以云南人工接种白僵菌的僵蚕质量最佳。

      (二) 真伪鉴别

      市场上存在多种僵蚕伪品,需谨慎鉴别:

      1. 黄条:感染白僵菌后未能充分"发酵",体表孢子粉和菌丝极少或没有,表面呈黄棕色,较为光滑,商品称"黄条",属劣质僵蚕。

      2. 水晶蚕:4-5龄家蚕经水煮后,在硼砂中浸泡,蚕体僵化,呈水晶状。

      3. 白粉不均匀的僵蚕:经硼砂浸泡后再用白僵菌孢子粉拌匀,表面无菌丝状物,白粉不均匀附着,有明显的腥臭味。


      十、僵蚕的现代研究与未来发展

      近年来,僵蚕的现代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但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 抗惊厥机制:草酸铵是抗惊厥的主要成分,但其具体作用靶点和机制仍需深入研究。

      2. 免疫调节协同作用:僵蚕多肽与白细胞介素-2的协同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阐明。

      3. 抗肿瘤作用:白僵菌素对多种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已得到证实,但其体内作用靶点和临床转化应用仍需探索。

      4. 安全性研究:僵蚕的毒性成分(如草酸铵)对不同人群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特别是长期用药的安全性。

      5. 质量控制:当前僵蚕市场存在较高质量风险,10%的僵蚕样品未检出特征性成分白僵菌素和草酸铵,建立更严格的质量标准势在必行。

      未来,僵蚕的研究应继续深化,一方面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解析其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另一方面探索其在新型药物制剂中的应用潜力。同时,加强僵蚕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研究,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为僵蚕在中医药领域的更好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 <legend id='y0e5ttg5'><style id='4a7yp9qh'><dir id='gzisixdt'><q id='ieulvv8m'></q></dir></style></legend>

        • <small id='wfffmmsc'></small><noframes id='yp0kdg59'>

            <tbody id='q7eg8vnx'></tbody>
            <i id='knnt12sp'><tr id='fcjuqma8'><dt id='9wxwx9sy'><q id='08ll3xnb'><span id='41urid84'><b id='op5sj9pm'><form id='q059bucj'><ins id='krw043j8'></ins><ul id='i18kqrp2'></ul><sub id='02wvit3n'></sub></form><legend id='vpvrtyd7'></legend><bdo id='wsb48rja'><pre id='bn4j7cqu'><center id='dfd731ou'></center></pre></bdo></b><th id='mtns8va4'></th></span></q></dt></tr></i><div id='jr9hul0p'><tfoot id='3e2njf0c'></tfoot><dl id='5awlcqf0'><fieldset id='le1c75er'></fieldset></dl></div>
            <tfoot id='2fny1wsh'></tfoot>

            相关阅读:

              <i id='lj4k34bt'><tr id='fs7yizd5'><dt id='6syvoy0j'><q id='1tk1dsrl'><span id='ttsdnsgz'><b id='kvxbj128'><form id='3cmoj6pw'><ins id='oo31f28z'></ins><ul id='c8p54bbd'></ul><sub id='n8j2ttj1'></sub></form><legend id='vj4sb641'></legend><bdo id='85ry7kke'><pre id='ur3ythf1'><center id='8kbgf84n'></center></pre></bdo></b><th id='9aas0x1h'></th></span></q></dt></tr></i><div id='lvc3h5d9'><tfoot id='g8p2fiuj'></tfoot><dl id='e12ozj61'><fieldset id='wv333v29'></fieldset></dl></div>

            1. <tfoot id='hocfoox7'></tfoot>
                <tbody id='1oohqcdd'></tbody>

              <small id='jw2inruo'></small><noframes id='i72ym49h'>

              • <legend id='x8ticzws'><style id='xg3slq8w'><dir id='8fsdr4l0'><q id='ov54g2y4'></q></dir></style></leg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