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
菊花。
别名
寿客、金英、黄华、秋菊、隐逸花、甘菊花、白菊花、黄甘菊、药菊、白茶菊、茶菊、怀菊花、滁菊、亳菊、杭菊、贡。
英文名
Chrysanthemum Flower.
来源
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杭菊”、“亳菊”、“贡菊”、“滁菊”。
植物形态
菊花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约60-150厘米,茎直立,分枝较少,基部木质化。叶互生,卵形至椭圆形,边缘具锯齿或羽状分裂。头状花序多数,顶生或腋生,总苞片多层,覆瓦状排列,边缘膜质,内层较长。舌状花黄色或白色,中央管状花黄色。
产地分布
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等地,分布广泛,适应性强,喜阳光充足,耐寒。
采收加工
9-11月花盛开时分批采收,阴干或焙干,或熏、蒸后晒干。生用。
药材性状
杭菊 - 花序扁球形、不规则球形或稍压扁,直径多1.5~4cm;亳菊 - 呈倒圆锥形或圆筒形,有时稍压扁呈扇形,直径1.5~3cm,离散。
性味归经
性微寒,味甘、苦。归肺经、肝经。
功效与作用
菊花具有疏风清热、平肝明目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疔疮肿毒等症状。现代研究显示,菊花还具有降血压、抗氧化等作用。
临床应用
常用量为5-10克,水煎服或泡茶饮用。适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目赤、高血压等症。过量饮用可能引起脾胃虚寒,导致腹痛、腹泻等不适。
药理研究
研究表明,菊花含有腺嘌呤、胆碱、水苏碱、菊酮蓝、黄酮类、维生素B以及香油烽、龙脑樟脑、菊油环酮、葡萄糖、剌槐甙等成分,具有散热、祛风、降火解毒、清肝明目等作用。
化学成分
菊花中含有黄酮类、挥发油、维生素B族等多种有效成分。
使用禁忌
气虚、脾虚、胃寒、食少便溏以及阳虚外感风寒的患者要慎用。
配伍药方
②治目赤肿痛:菊花15克,决明子10克,泡水饮用。
③治高血压:菊花10克,山楂10克,水煎服。
④治感冒发热:菊花10克,金银花10克,煎水代茶饮。
⑤治皮肤瘙痒:菊花适量,煎水洗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