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葚,又称桑果、桑泡儿,是桑科植物桑树的成熟果实,素有"民间圣果"的美誉。作为传统中医典籍中记载的上品药材,桑葚兼具药食两用价值,其功效与作用已得到现代营养学的科学验证。从中医角度看,桑葚性甘酸而寒,归心、肝、肾三经,具有滋阴补血、生津润燥、补肝益肾、乌须生发等功效;现代营养学则揭示其富含花青素、维生素C、矿物质和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调节血糖、降血脂、保肝护肝、增强免疫力等作用。**桑葚虽好,但并非人人皆宜**,其使用方法与禁忌需因人而异,尤其对于特殊人群,科学的使用建议至关重要。

一、中医理论功效与现代研究验证
《中国药典》明确记载桑葚的功能主治为"补血滋阴,生津润燥。用于眩晕耳鸣,心悸失眠,须发早白,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桑葚在中医典籍中的记载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位列上品,被视为滋补良药。《滇南本草》记载"桑椹子,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随息居饮食谱》称其"滋肝肾,充血液,祛风湿,健步履,息虚风,清虚火"。这些记载表明,桑葚在中医理论中具有补益肝肾阴血、安神补血、润燥生津的核心作用。
现代营养学研究为桑葚的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解释。桑葚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包括膳食纤维(4.1克/100克)、维生素C(36.4毫克/100克)、铁(1.85毫克/100克)、锌、钙、硒及多种氨基酸和多酚类物质。其中,**花青素含量高达347毫克/100克,远超蓝莓等其他常见水果**。桑葚中的活性成分具有多重生理功能:多糖类物质能增强免疫力,促进造血功能;黄酮类物质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水平;花青素则具有强效抗氧化作用,能清除自由基,延缓细胞衰老,保护心血管健康。
临床研究表明,桑葚提取物在调节血糖、血脂方面具有显著效果。2023年《食品功能》期刊发表的研究显示,黑桑葚提取物能显著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血糖水平。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观察性研究发现,肥胖男性每日饮用300ml黑桑葚水,12周后空腹血糖平均下降0.8mmol/L,餐后血糖波动幅度缩减15%。桑葚多糖还被证实能改善肝肾功能,抑制肝组织脂肪沉积,减轻肝肾阴虚症状。
二、桑葚的多种使用方法与食疗方
桑葚的食用方法多样,既可直接食用,也可加工成各种药膳。**根据不同需求,桑葚可搭配多种食材或药材,发挥协同作用**。以下是一些经过验证的实用方法:
桑葚直接食用是最简便的方式。新鲜桑葚可直接洗净食用,但因其表皮脆弱,清洗时应轻柔,避免破坏表皮导致营养流失。建议选择紫黑色成熟桑葚,因颜色越深,花青素含量越高。健康成人每日食用量建议不超过200克,约一小碗的量。桑葚虽好,但不宜空腹大量食用,以免刺激肠胃引起不适。
桑葚粥是常见的药膳配方。取干桑葚30克、大米100克或粳米60克,将桑葚浸泡半小时后与米同煮成粥,可加适量冰糖调味。此粥具有滋阴养血、补肝益肾的功效,适合肝肾阴虚引起的头晕目眩、失眠健忘、腰膝酸软、须发早白及血虚便秘者食用。桑葚粥对老年人尤为适宜,能促进消化、缓解便秘。
桑葚膏是桑葚的经典加工形式。鲜桑葚500克加水煮开,捣碎后加冰糖熬制40-60分钟成膏状。桑葚膏具有滋阴补血、润肠通便、美容养颜、乌发明目等功效。研究表明,桑葚膏能显著改善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计数,对气血不足、心悸失眠者有良好疗效。桑葚膏制作简便,可长期保存,每日服用10-15克,温水冲服,连续服用效果更佳。
桑葚茶是便捷的养生饮品。取桑葚干10克、红枣5克、枸杞5克、黑枸杞5克,用60℃左右的温水冲泡,闷盖3-5分钟后即可饮用。此茶具有美容养颜、长发乌发的功效,适合女性及用眼过度者。桑葚茶性寒,脾胃虚寒者应控制用量或搭配生姜同饮以中和寒性。
桑葚泡酒是传统保存方法。新鲜桑葚150克与低度烧酒150毫升混合密封浸泡,约一周即可饮用。桑葚酒具有滋阴润燥、温阳补肾、安神助眠等功效。现代研究证实,桑葚酒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多酚和矿物质,特别是花青素含量是红葡萄酒的5倍以上,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和心血管保护作用。每日饮用30ml,分3次服用,对阴虚水肿、关节不利、失眠多梦者有良效。
桑葚酸奶或冰淇淋是现代创新吃法。将桑葚洗净后与酸奶或冰淇淋混合食用,既能保留其营养成分,又能增加口感。桑葚酸奶适合消化不良者,桑葚冰淇淋则可作为夏季清凉解暑的甜点。现代研究证实,桑葚中的有机酸与蛋白质结合可能影响消化吸收,因此不建议与大量高蛋白食物同食。
| 使用方法 | 主要成分 | 功效与作用 | 适用人群 |
| 桑葚直接食用 | 花青素、维生素C、铁、膳食纤维 | 滋阴补血、生津润燥、抗氧化 | 老年人、女性、贫血患者、用眼过度者 |
| 桑葚粥 | 桑葚多糖、氨基酸、纤维素 | 补肝益肾、养血安神、润肠通便 | 肝肾阴虚、失眠、便秘者 |
| 桑葚膏 | 多酚、花青素、多糖、矿物质 | 滋阴补血、改善贫血、增强免疫力 | 气血不足、月经不调、更年期女性 |
| 桑葚茶 | 花青素、维生素、矿物质 | 美容养颜、乌发、安神 | 皮肤暗沉、脱发、失眠者 |
| 桑葚泡酒 | 花青素、多酚、氨基酸、矿物质 | 滋阴润燥、温阳补肾、安神 | 阴虚水肿、关节不利、睡眠不佳者 |
| 桑葚酸奶/冰淇淋 | 花青素、维生素、矿物质 | 清凉解暑、补充营养、改善消化 | 夏季消暑、消化不良者 |
三、桑葚的主治范围与适用人群
桑葚的主治范围广泛,主要针对肝肾阴虚、阴血亏虚、津液不足等病症。**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桑葚通过补肝肾、养气血的方式改善多种症状**。
对于肝肾阴虚导致的眩晕耳鸣、心悸失眠、须发早白、腰膝酸软等症状,桑葚具有显著改善作用。《随息居饮食谱》记载"桑葚,滋肝肾,充血液,健步履,息虚风,清虚火",说明其对肝肾阴虚所致的疲劳、步履不稳、虚火内扰有良好疗效。广东省中医药局推荐的桑葚枸杞茶(桑葚干10克、枸杞10克、开水500毫升)可缓解肝肾阴虚引起的视力模糊、头晕目眩等症状。
桑葚对"内热消渴"(类似现代糖尿病)有独特功效。《本草纲目》记载"桑葚捣汁饮,解中酒毒、利水气、消肿",现代研究证实其多糖成分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如抑制志贺氏菌属、增加拟杆菌门)和AMPK/胰岛素通路改善血糖水平。2024年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医生主持的临床观察显示,黄芪桑葚方能减少68%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用量,其中15%患者完全停用胰岛素。桑葚对于血糖控制稳定者可作为辅助食疗,但需注意控制摄入量。
桑葚对"肠燥便秘"有显著改善效果。桑葚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4.1克/100克)和生津润肠的活性成分,能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广东省中医药局推荐的桑葚蜂蜜膏(鲜桑葚水煎取汁,文火熬膏,加蜂蜜拌匀)每日服用10-15克,对阴虚血亏导致的便秘有辅助疗效。
桑葚在美容养颜方面也有独特价值。其富含的花青素和维生素C具有强效抗氧化作用,可延缓皮肤老化、减少皱纹。现代研究证实,连续食用桑葚8周可提升皮肤抗氧化能力30%。桑葚中的芦丁、白藜芦醇等成分可抑制黑色素形成,减少色斑,改善面部皮肤状况。因此,桑葚成为女性保健和抗衰老的重要食材。
桑葚的适用人群包括:
- 肝肾阴虚者: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干舌燥等症状
- 便秘者:尤其适合肠燥便秘、大便干结、努争不下者
- 贫血者:桑葚含铁量高(1.85mg/100g),适合营养性贫血者
- 糖尿病患者:需控制量,适合血糖控制稳定者
- 用眼过度者:桑葚中的花青素对视力有保护作用
- 老年人:桑葚的抗氧化成分可延缓衰老,改善心脑血管功能
四、桑葚的禁忌与注意事项
虽然桑葚功效显著,但其使用存在诸多禁忌与注意事项,需根据个体差异科学食用。**桑葚性寒,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食**,是中医典籍中明确指出的禁忌。
《本草经疏》记载:"脾胃虚寒作泄者勿服"。脾胃虚寒者食用桑葚后可能出现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中药大辞典》也指出桑葚"入肝、肾经",脾胃虚寒者需谨慎。民福康等健康平台建议,脾胃虚寒者食用桑葚时可搭配生姜或红枣以中和寒性,或选择桑葚干而非鲜果,减少寒凉刺激。
桑葚含糖量较高(约8%),糖尿病患者需谨慎食用。有来医生网指出,桑葚干泡水可能引起血糖快速上升,建议糖尿病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控制食用量,鲜果可适量食用(每日不超过15颗),但需监测血糖变化。桑葚虽有辅助降血糖作用,但其本身的糖分含量不容忽视,不建议糖尿病患者大量食用。
桑葚含有较多鞣酸,过量食用可能影响矿物质吸收。研究表明,桑葚中的鞣酸可抑制胰蛋白酶活性,影响铁、钙、锌等矿物质的吸收。因此,儿童不宜多吃桑葚,东莞阳光网建议儿童每日食用不超过15颗,且应分次食用,避免一次性过量。脾胃虚弱者也应控制食用量,以免加重消化负担。
桑葚与其他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百度健康指出,桑葚与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合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与降血糖药物合用可能导致低血糖;与碱性药物(如某些抗酸药)同食可能降低药效。因此,服用药物期间应咨询医生,避免与桑葚同食。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 孕妇:可少量食用新鲜桑葚(每日不超过10颗),但应避免桑葚干;脾胃虚寒者慎用,首次食用需试用少量观察反应;有花粉过敏史者需谨慎,可能引发交叉过敏
- 儿童:每日食用量控制在3-10颗,建议分次食用;不宜与牛奶、鸡蛋等高蛋白食物同食;首次食用需试用1-2颗观察过敏反应
- 脾胃虚寒者:食用时应搭配生姜或红枣;不宜空腹食用;建议选择熟地黄、山药等温性食材搭配
- 过敏体质者:首次食用需试用少量;如出现皮疹、腹泻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用;需警惕与苹果、桃子等蔷薇科水果的交叉过敏
五、桑葚的鉴别与选购技巧
桑葚市场良莠不齐,正确鉴别与选购是确保功效的关键。**桑葚品质直接影响其药用价值,选择不当可能导致食用风险**。
首先看颜色:成熟桑葚通常呈紫黑色,颜色越深,花青素含量越高,营养价值也越丰富。未成熟桑葚颜色偏绿或浅红,含酸性物质较多,不适合食用。购买时应选择颜色均匀、紫黑透亮的产品。
其次看果柄:新鲜桑葚的果柄通常为翠绿色,若果柄干瘪、枯黄,则表明新鲜度不足。此外,桑葚为聚合果,由多个小果实聚合而成,表面不光滑,呈坑坑洼洼状,而马桑果则为豌豆大小的圆形果实,表面光滑,需特别注意区分。
再次闻味道:优质桑葚有特殊的果香,若带有发酵的酸味或果实腐烂的味道,则品质较差,不宜购买。此外,桑葚虽甜,但不应过于甜腻,过甜的可能是染色或添加剂过多的产品。
最后摸表面:新鲜且成熟度合适的桑葚,轻轻触摸时能感到果实饱满硬挺;若触之手感软烂,则可能过熟或放置过久,不宜购买。选购时还应观察果实整体状态,应无明显破损、霉变和虫蛀。
桑葚的清洗也有讲究。由于表皮脆弱,不宜用力揉搓,建议用流动的清水轻轻冲洗,或用淡盐水浸泡5分钟去除表面灰尘和农药残留。清洗后最好在通风处晾干,再食用或加工,避免生水残留影响口感和保存。
桑葚的保存方法多样。鲜果冷藏保存不宜超过2天,建议铺厨房纸吸水后密封存放;长期保存可制作桑葚酱(鲜果与冰糖按1:0.5比例熬制)或冷冻储存(洗净晾干后分装密封)。桑葚膏、桑葚酒等加工产品则可长期保存,但制作时需注意卫生条件,避免污染。
六、桑葚的现代研究与未来展望
近年来,桑葚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取得显著进展。2024年搜狐文章报道,桑葚含有近150种化合物,主要包括花色苷类化合物、白藜芦醇和多糖等活性物质。其中,桑葚多糖(FMP)在2型糖尿病模型小鼠研究中表现出显著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其机制与调节肠道菌群和修复肠道屏障损伤有关。
桑葚在心血管保护方面的研究也备受关注。2023年《食品功能》期刊研究证实,黑桑葚提取物能显著降低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同时抑制脂肪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这些研究为桑葚在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神经保护方面,桑葚的研究同样深入。研究显示,桑葚醋酸乙酯提取物能改善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小鼠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调控脑组织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通路有关。这对于老年痴呆和认知功能障碍的预防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
- 深入探索桑葚多糖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分子机制
- 开发更便捷的桑葚服用形式(如片剂、胶囊)
- 研究桑葚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安全性
- 探索桑葚在肿瘤辅助治疗和骨质疏松预防中的应用
- 进行更大规模的多中心临床试验验证疗效
随着现代研究的深入,桑葚的功效与作用将进一步明确,应用范围也将不断扩展。**桑葚作为传统与现代双重认可的保健食材,将在未来健康管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七、科学使用桑葚的综合建议
基于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营养学研究,科学使用桑葚需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需辨证施治。中医强调"因人制宜",桑葚虽有滋阴补血功效,但适用于肝肾阴虚、血虚便秘者,对阳气虚弱者则不宜多食。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桑葚食用方式和剂量。
其次,需控制食用量。桑葚虽好,但过量食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健康成人每日食用量建议不超过200克;儿童每日3-10颗;孕妇每日不超过100克;糖尿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控制量。桑葚性寒,不宜空腹大量食用,以免刺激肠胃。
再次,需注意食用方式。新鲜桑葚宜在成熟季直接食用或加工成桑葚汁、果酱等;非成熟季可选择桑葚干或桑葚酒。脾胃虚寒者建议将桑葚与生姜、红枣等温性食材搭配食用;阴虚火旺者则可单独食用或搭配菊花等清热药材。
最后,需警惕过敏风险。桑葚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如皮疹、腹泻甚至休克。首次食用建议试用1-2颗,观察是否有不适反应;有花粉过敏史者需特别谨慎,可能与苹果、桃子等蔷薇科水果存在交叉过敏。过敏体质者食用后出现症状应立即停用并就医。
桑葚作为传统与现代双重认可的保健食材,其功效与作用已得到充分验证,但科学的使用方式和严格的禁忌遵循才是发挥其最大价值的关键**。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桑葚以其丰富的营养和多样的药用价值,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天然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