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到晚上身体就开始发低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人体的体温在一天中是有波动的,通常清晨体温最低,而傍晚体温相对较高。一般波动范围在 0.5℃ - 1℃之间。这是因为人体的生物钟会影响体温调节中枢,使得傍晚时基础代谢率有所升高,进而体温也会稍有上升。例如,小张是一名上班族,每天晚上下班回家后,测量体温会发现比早上略高,但一般不超过 37.5℃,这其实就是正常的生理体温波动。
晚上的环境也可能导致低烧。比如睡觉时室内温度过高、盖的被子过厚,身体散热困难,就可能出现体温升高的情况。小李睡觉喜欢把空调温度调得很高,还盖着厚被子,结果半夜醒来感觉浑身发热,测量体温发现有 37.3℃,把空调温度调低、换了薄被子后,体温就恢复正常了。
各种病原体感染是引起低烧的常见原因。像病毒感染,如感冒病毒,在感染初期可能会出现晚上低烧的症状。细菌感染,如结核杆菌感染,典型表现就是午后低热,很多肺结核患者在晚上会有低烧现象,同时还可能伴有咳嗽、乏力等症状。
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晚上发低烧。例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攻击关节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就可能出现低热症状。王女士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经常在晚上感觉身体发热,体温在 37℃ - 37.4℃之间,经过治疗控制病情后,低烧症状也有所缓解。
除了以上因素,心理压力过大、内分泌失调等也可能引起晚上低烧。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下,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会受到影响,导致体温调节紊乱。另外,女性在月经周期的某些阶段,由于激素水平变化,也可能出现体温轻度升高的情况。
如果一到晚上就发低烧,且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