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心病,即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的心脏疾病。很多人一听到扩心病,就会将其与绝症划等号,这种观点其实是不准确的。要判断扩心病是否为绝症,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在医学领域,绝症通常指的是无法治愈且病情会持续恶化直至危及生命的疾病。而扩心病虽然严重,但并不完全符合这一特征。

扩心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遗传、感染、中毒、内分泌和代谢紊乱等多种因素。遗传因素在部分患者中起着重要作用,某些基因突变可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感染方面,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可能引发心肌炎症,长期作用下导致心肌扩张。中毒因素包括酒精、药物等,长期大量饮酒可直接损害心肌细胞,某些药物的副作用也可能影响心肌功能。内分泌和代谢紊乱,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糖尿病等,也可能与扩心病的发生发展相关。
扩心病的症状在早期可能并不明显,患者可能仅感到乏力、活动耐力下降。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呼吸困难,起初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即在活动后出现气促,逐渐发展为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还可能出现水肿,通常从下肢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同时伴有腹胀、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症状。心律失常也是常见症状之一,可表现为心悸、头晕甚至晕厥。
目前,扩心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以及心脏移植等。药物治疗是基础,常用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可抑制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减轻心脏负担,延缓心肌重构。β受体阻滞剂能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脏功能。利尿剂可减轻水肿,缓解症状。对于存在心律失常的患者,还需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适用于部分存在心脏收缩不同步的患者,通过植入特殊的起搏器,使左右心室同步收缩,提高心脏泵血功能。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可预防心脏性猝死,当检测到恶性心律失常时,能及时进行电击除颤。对于终末期扩心病患者,心脏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但由于供体短缺等问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扩心病的预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病情的严重程度是关键因素之一,如果在疾病早期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相反,若病情发现较晚,心肌已经严重受损,预后则较差。患者的依从性也非常重要,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定期复查、改善生活方式的患者,病情进展可能会得到有效控制。而不按时服药、继续不良生活习惯的患者,病情往往会迅速恶化。
一般来说,约半数患者在确诊后的 5 年生存率为 50%左右,但随着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部分患者的生存时间可以得到显著延长。一些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和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心脏功能,正常生活和工作。
扩心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多方面的管理。饮食上,应遵循低盐、低脂、高蛋白的原则。减少盐的摄入可以减轻水肿和心脏负担,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 2 - 3 克。避免食用高脂肪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以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同时,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可选择瘦肉、鱼类、豆类等优质蛋白质。
运动方面,在病情稳定期,患者可以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但要避免过度劳累。运动强度应根据个人情况逐渐增加,以不引起不适为度。休息也至关重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精神紧张。戒烟限酒也是必要的,吸烟和大量饮酒会进一步损害心脏功能,加重病情。
虽然扩心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但它并不等同于绝症。从治疗角度看,多种治疗手段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许多患者在接受规范治疗后,心脏功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甚至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从疾病的发展过程来看,并非所有患者的病情都会持续恶化,通过积极的治疗和生活管理,部分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稳定控制。
此外,医学研究也在不断取得进展,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正在不断研发和应用。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新兴技术为扩心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扩心病定义为绝症,患者和家属应树立信心,积极面对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