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如果使用不当,很容易出现药物过量的情况。药物过量可能会引发各种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了解如何处理药物过量的情况至关重要。

要处理药物过量,首先要能确认相关症状。不同药物过量的症状表现差异很大。比如,镇静催眠药过量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嗜睡、昏迷、呼吸抑制等症状。患者可能会陷入深度睡眠状态,很难被唤醒,呼吸变得浅而慢,严重时可能会停止呼吸。而解热镇痛药过量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腹痛、出汗等症状。患者会频繁感到胃部不适,不断呕吐,腹部疼痛难忍,全身大量出汗。心血管药物过量可能会造成心律失常、血压异常等情况。患者可能会感觉心跳不规律,有时心跳过快,有时又过慢,血压也可能出现大幅波动,过高或过低。一旦发现这些异常症状,就要高度怀疑药物过量。
一旦怀疑药物过量,要立刻采取初步措施。如果患者意识清醒,要让其大量饮水,以稀释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一般建议在短时间内饮用500 - 1000毫升的水,这样可以促进药物尽快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同时,可以尝试催吐。用手指或压舌板刺激患者的咽喉部,引发呕吐反射,尽量将胃内尚未吸收的药物吐出。但如果患者已经昏迷、抽搐或者有严重的心脏病等情况,则不宜催吐,以免发生窒息等危险。还要及时清除患者口腔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导致窒息。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避免仰卧位,以利于呕吐物流出。
在采取初步措施后,要第一时间联系医疗救援。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120,清楚准确地告知接线员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服用的药物名称、服用剂量、出现症状的时间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非常关键。同时,要尽可能收集药物的包装、说明书等,以便医生了解药物的成分和特性。如果附近有医院,也可以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但在搬运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患者的平稳,避免剧烈晃动。到达医院后,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检查和治疗,如实提供患者的病史、过敏史等信息。
医院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专业的处理方式。对于药物过量较轻的患者,医生可能会采用洗胃的方法。通过插入胃管,用适量的洗胃液反复冲洗胃部,将胃内残留的药物清洗出来。洗胃的时间一般在药物摄入后的6小时内效果较好,但有些药物可能在更长时间内仍可洗胃。对于一些药物,医生会使用特效解毒剂。比如,有机磷农药中毒使用阿托品、解磷定等解毒剂;阿片类药物过量使用纳洛酮等。这些解毒剂可以特异性地中和或对抗药物的毒性作用。还可能会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如血液透析、血液灌流等。这些方法可以通过体外循环装置,将血液中的药物和毒素清除出去,减轻药物对身体的损害。
即使患者经过治疗后情况有所好转,也不能掉以轻心,要进行后续的观察与护理。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以及意识状态、尿量等情况。如果发现患者出现异常变化,如体温突然升高、呼吸急促、尿量减少等,要及时告知医生。在饮食方面,要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适当的饮食。如果患者胃肠道功能未完全恢复,可先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如米粥、面条等,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同时,要让患者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促进身体的恢复。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抚,因为药物过量可能会让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身体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