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除颤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医疗手段,用于纠正严重的心律失常,恢复正常的心跳节律。然而,如同许多医疗操作一样,电除颤也可能带来一些并发症。以下将详细介绍电除颤可能出现的几种并发症。

皮肤灼伤是电除颤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电除颤过程中,电极板与皮肤之间会通过电流,若电极板与皮肤接触不良、导电糊使用不当或者除颤能量过高,都可能导致皮肤局部温度升高,从而引起灼伤。轻度的皮肤灼伤表现为皮肤发红、疼痛,一般在数天内可自行缓解。但严重的灼伤可能会出现水疱、脱皮,甚至形成溃疡,愈合时间较长,还可能留下疤痕。为了减少皮肤灼伤的发生,医护人员在操作前应确保电极板与皮肤充分接触,均匀涂抹导电糊,选择合适的除颤能量,并在除颤后密切观察皮肤情况。
尽管电除颤的目的是纠正心律失常,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能引发新的心律失常。这可能是由于电击对心肌细胞造成了一定的损伤,影响了心肌的电生理活动。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可能再次出现心室颤动。对于原本心脏功能较差的患者,新出现的心律失常可能会加重病情,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增加心力衰竭、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医护人员在电除颤后会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及时发现并处理新出现的心律失常,必要时可能需要再次进行电除颤或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电除颤时的电击能量可能会对心肌组织造成直接损伤。心肌损伤的程度与除颤能量的大小、除颤次数等因素有关。轻度的心肌损伤可能仅表现为心肌酶谱的轻度升高,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严重的心肌损伤会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影响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患者可能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长期来看,心肌损伤还可能导致心肌纤维化,影响心脏的长期功能。为了评估心肌损伤的情况,医生会定期检测患者的心肌酶、肌钙蛋白等指标,并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判断。
电除颤后患者发生肺栓塞的风险也有所增加。这可能是由于患者在心律失常发作期间,血液流动缓慢,容易形成血栓。电除颤恢复正常心律后,心脏收缩力增强,可能会将下肢深静脉或右心房内的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导致肺栓塞。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多样,轻者可能仅有轻微的呼吸困难、胸痛,重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咯血、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对于高危患者,医生会采取预防性措施,如使用抗凝药物,以降低肺栓塞的发生风险。
电除颤过程中,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可能会导致血液在心脏内形成涡流,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此外,患者在电除颤后可能需要卧床休息,活动减少,也会使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慢,容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可能会引发肺栓塞、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为了预防血栓形成,医护人员会鼓励患者尽早活动,对于不能活动的患者,会采取下肢按摩、使用弹力袜等措施,必要时会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