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人体至关重要的器官,承担着代谢、解毒等多项关键功能。了解肝脏指标对于评估肝脏健康状况十分必要。以下为您详细介绍几类常见且重要的肝脏指标。

肝功能酶学指标是反映肝脏细胞损伤的重要依据。其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是最为常用的两项指标。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内,当肝细胞受损时,ALT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其水平升高。AST在肝细胞线粒体中含量较多,肝细胞严重损伤时,AST升高更为明显。一般来说,ALT和AST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因检测方法和仪器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通常ALT在0 - 40U/L,AST在0 - 37U/L左右。当这两项指标超出正常范围时,可能提示肝细胞受到了损伤,常见于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损伤等疾病。此外,γ - 谷氨酰转肽酶(GGT)也能反映肝脏的情况,它在酒精性肝病、胆管炎等疾病中常显著升高。
胆红素指标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是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胆红素是红细胞代谢的产物,正常情况下,肝脏会对其进行摄取、转化和排泄。如果肝脏功能出现异常,胆红素的代谢就会受到影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直接胆红素升高常见于胆管梗阻性疾病,如胆结石、胆管癌等,因为胆汁排泄不畅,直接胆红素无法正常排入肠道而反流进入血液。间接胆红素升高则多见于溶血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大量红细胞被破坏,产生过多的间接胆红素,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总胆红素升高可能是肝细胞性黄疸、梗阻性黄疸或溶血性黄疸等不同类型黄疸的表现。
肝脏是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场所,因此蛋白质指标也是评估肝脏功能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白球比。白蛋白由肝脏合成,其水平可以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正常成人血清白蛋白的参考值范围一般在35 - 55g/L。当肝脏功能受损严重,如肝硬化晚期,白蛋白的合成会减少,导致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球蛋白是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类蛋白质,包括α、β、γ球蛋白等。球蛋白水平升高常见于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情况。白球比是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正常范围约为1.5 - 2.5 : 1。白球比降低可能提示肝脏合成功能下降或免疫系统异常活跃。
凝血功能指标与肝脏密切相关,因为肝脏可以合成多种凝血因子。常见的凝血功能指标有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等。PT反映了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正常参考值一般在11 - 13秒左右。当肝脏功能受损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PT会延长。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正常范围约为25 - 37秒。纤维蛋白原也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凝血因子,正常参考值在2 - 4g/L。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在肝硬化、重症肝炎等严重肝脏疾病中较为常见。
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毒学指标尤为重要。常见的有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和丙肝抗体等。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表示感染了乙肝病毒,乙肝e抗原阳性则提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乙肝表面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机体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丙肝抗体阳性可能提示感染了丙肝病毒,但需要进一步检测丙肝病毒RNA来确诊。此外,对于其他病毒性肝炎,如甲肝、戊肝等,也有相应的抗体检测指标来判断是否感染。检测这些病毒学指标有助于明确病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