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是指正常人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也叫安静心率,可因年龄、性别或其他生理因素产生个体差异。一般来说,年龄越小,心率越快,老年人心跳比年轻人慢,女性的心率比同龄男性快,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安静状态下,成人正常心率为60~100次/分钟,理想心率应为55~70次/分钟。

在婴幼儿阶段,心率普遍较快。新生儿的心率可达到120~140次/分钟,这是因为他们的身体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新陈代谢旺盛,需要心脏更快地跳动来满足身体的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率会逐渐下降。1岁以内婴儿的心率通常在110~130次/分钟;2~3岁幼儿的心率约为100~120次/分钟;4~7岁儿童的心率一般在80~100次/分钟;8~14岁儿童的心率大致与成人接近,为70~90次/分钟。到了青少年时期,心率进一步趋近于成年人的水平。
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心率。运动是常见的影响因素之一,当人们进行剧烈运动时,身体对氧气和能量的需求增加,心脏需要加快跳动来输送更多的血液,此时心率会明显升高。例如,跑步、游泳等运动时,心率可能会达到120~180次/分钟甚至更高。情绪也会对心率产生影响,当人处于紧张、焦虑、兴奋等情绪状态时,体内会分泌一些激素,如肾上腺素,导致心率加快。另外,睡眠状态下,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新陈代谢减缓,心率会相对较低,一般比清醒时低10~20次/分钟。
如果心率低于60次/分钟,称为心动过缓。生理性的心动过缓常见于运动员,他们由于长期锻炼,心脏功能强大,每次跳动输出的血量较多,不需要很快的心率就能满足身体需求。但病理性的心动过缓可能会导致头晕、乏力、黑矇甚至晕厥等症状,严重时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导致心功能不全。而心率高于100次/分钟,叫做心动过速。生理性的心动过速通常是暂时的,去除诱因后可恢复正常。但持续性的心动过速可能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引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疾病。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维持正常心率至关重要。首先,要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等富含营养的食物。适量运动也必不可少,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有助于增强心脏功能。此外,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尽量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还要学会调节情绪,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来放松身心。定期体检也很重要,能够及时发现心率异常等问题并进行干预。
了解正常人的心率正常范围以及影响心率的因素,对于我们关注自身心脏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持正常的心率,预防心脏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