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关节炎类型疾病,各个年龄段均可能罹患本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痛风患者经常会在夜晚出现突然性的关节疼,发病急,关节部位出现严重的疼痛、水肿、红肿和炎症,疼痛感慢慢减轻直至消失,持续几天或几周不等。当疼痛发作时,患者会在半夜熟睡中疼醒,有患者描述疼痛感类似于大脚趾被火烧一样。最常发病的关节是大脚趾,但发病的关节并不局限于此,还常见于手部的关节、膝盖、肘部等。发病的关节最终会红肿、发炎,水肿后组织变软,活动受限,最后影响日常生活。

痛风的根本原因是体内尿酸水平的升高,造成了尿酸盐在关节和肾脏部位的沉积。尿酸是人类嘌呤化合物的终末代谢产物,嘌呤代谢紊乱导致高尿酸血症。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产生的尿酸和排出的尿酸大致相等。但当摄入过多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等,身体产生的尿酸就会增多。同时,如果肾脏功能出现问题,尿酸排泄减少,也会使得尿酸在体内蓄积。另外,某些药物、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以及遗传因素也可能增加痛风的发病风险。例如,某些利尿剂会影响尿酸的排泄,家族中有痛风患者的人,其患病几率相对较高。
痛风的症状表现具有阶段性。在早期,很多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只是血尿酸水平升高,这被称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随着病情发展,会进入急性发作期,此时关节会突然出现剧烈疼痛,常常在夜间发作,疼痛如刀割般,关节周围皮肤发红、发热、肿胀,活动受限。常见受累关节为第一跖趾关节,也就是大脚趾关节,此外,足背、脚踝、膝关节等也可能受累。发作一般持续数天至数周后可自行缓解,但容易反复发作。如果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会进入慢性痛风石病变期,尿酸盐结晶会在关节周围、皮下组织、肾脏等部位沉积形成痛风石,导致关节畸形、功能障碍,还可能引起肾脏损害,出现蛋白尿、血尿,甚至发展为肾衰竭。
诊断痛风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首先是症状表现,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关节疼痛情况,包括疼痛的部位、发作时间、疼痛程度、缓解因素等。如果有关节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尤其是累及第一跖趾关节,且有红肿热痛等表现,要高度怀疑痛风。其次是血尿酸检测,血尿酸水平升高是痛风的重要指标之一,但部分患者在发作期血尿酸可能正常,所以不能单纯依靠血尿酸来诊断。此外,关节液检查也是重要的诊断方法,如果在关节液中发现尿酸盐结晶,即可确诊痛风。影像学检查,如X线、超声、双能CT等,有助于发现关节部位的病变和痛风石,对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痛风的治疗包括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的治疗。在急性发作期,主要目的是缓解疼痛和炎症,常用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和糖皮质激素等。非甾体抗炎药可以减轻疼痛和肿胀,但可能有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秋水仙碱能有效缓解疼痛,但要注意其剂量和不良反应;糖皮质激素适用于症状严重或对其他药物无效的患者。在缓解期,治疗的关键是降低血尿酸水平,常用药物有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以及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溴马隆。同时,患者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避免高嘌呤饮食,增加水分摄入,促进尿酸排泄,控制体重,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等。预防痛风,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监测血尿酸水平,及时发现和处理高尿酸血症,以降低痛风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