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身体对疾病的一种防御反应,但过高或持续的发热会给身体带来不适,甚至影响健康。在选择治疗发热的药物时,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市面上常见的解热镇痛药是缓解发热的常用药物,其中对乙酰氨基酚应用广泛。它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PGE1)的合成及释放,而产生周围血管扩张,引起出汗以达到解热作用,同时能抑制PGE1、缓激肽和组胺等的作用,提高痛阈而产生镇痛效果。一般来说,成人每次用量为 0.3 - 0.6 克,每 4 小时一次,或每日 4 次;儿童按每千克体重 10 - 15 毫克,每 4 - 6 小时一次。不过,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且不能过量服用,否则可能会引起严重的肝损伤。

布洛芬也是一种高效的解热镇痛药物。它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感受,同时起到解热的作用。与对乙酰氨基酚相比,布洛芬的退热作用较强,且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能维持 6 - 8 小时。对于儿童来说,布洛芬有专门的混悬液剂型,口感较好,易于儿童接受。成人用量一般为每次 0.3 - 0.6 克,每 4 - 6 小时一次,每日最大用量不超过 2.4 克。但它可能会有一些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所以有消化道溃疡史、胃肠道出血的患者应慎用。此外,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布洛芬。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它不仅能解热、镇痛,还具有抗炎、抗风湿以及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同样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在解热方面,阿司匹林起效较快,能使发热患者的体温降至正常,但对正常体温无影响。不过,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多,最常见的是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长期或大量服用还可能导致胃肠道出血或溃疡。同时,阿司匹林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儿童患流感或水痘后使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发生瑞氏综合征,表现为急性脑病和肝脏脂肪浸润,所以 16 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不宜使用阿司匹林来治疗发热。
除了西药,一些中成药在治疗发热方面也有独特的优势。例如柴胡口服液,它主要成分为柴胡,具有解表退热的功效。柴胡能刺激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达到退热的目的。它适用于外感发热,症状表现为身热面赤、头痛身楚、口干而渴等。一般每次服用 10 - 20 毫升,每日 3 次。还有双黄连口服液,由金银花、黄芩、连翘组成,具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的作用,对于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成人每次服用 20 毫升,每日 3 次;儿童酌减。中成药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但起效可能相对较慢,且不同的中成药有不同的适应证,需要根据具体的症状和体质来选择。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者,发热用药需要格外谨慎。孕妇在孕期用药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发育,所以应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儿童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用药剂量需要根据年龄和体重精确计算,且要选择适合儿童剂型的药物,如混悬液、颗粒剂等。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肝肾功能不全者在选择药物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肝肾的负担,尽量选择肝肾毒性较小的药物,并且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的变化。总之,特殊人群发热用药一定要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