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热是家长们常见的困扰,了解其发热机制至关重要。人体下丘脑存在体温调节中枢,正常情况下,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使体温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当宝宝受到病原体侵袭,如细菌、病毒等,免疫系统会被激活,白细胞会释放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此时,身体会通过减少散热、增加产热来达到新的体温调定点,从而出现发热症状。这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

感染是宝宝发热的常见原因。呼吸道感染是最为普遍的,比如感冒、流感等,多由病毒引起,除了发热,还可能伴有咳嗽、流涕、打喷嚏等症状。宝宝的呼吸道较为娇嫩,容易受到外界病原体的入侵。此外,胃肠道感染也不少见,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感染等,宝宝可能会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这通常是由于宝宝吃了不洁的食物或饮用了被污染的水。还有泌尿系统感染,尤其是女宝宝,由于生理结构的原因,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时,宝宝可能会有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等表现。
除了感染,还有一些非感染性因素也会导致宝宝发热。环境因素是其中之一,如果宝宝所处的环境温度过高、穿得过多或包裹过紧,散热困难,就可能出现体温升高。这种情况下,只要及时调整环境温度和宝宝的穿着,体温通常会很快恢复正常。另外,宝宝在接种疫苗后也可能出现发热反应,这是身体对疫苗的一种正常免疫反应,一般为低热,持续1 - 2天可自行缓解。还有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川崎病、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也会导致宝宝发热,这类疾病除了发热,还可能伴有其他症状,需要及时就医诊断。
准确判断宝宝发热的程度有助于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低热是指体温在37.5℃ - 38℃之间,此时宝宝可能精神状态尚可,只是稍微有些烦躁。可以先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如用温水擦拭宝宝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帮助散热。中度发热体温在38.1℃ - 39℃之间,宝宝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情况。除了物理降温,还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给宝宝服用退烧药。高热是指体温在39℃以上,这时候宝宝可能会出现惊厥等情况,需要立即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当宝宝发热时,正确的应对和护理非常重要。首先要保证宝宝有充足的水分摄入,发热会使宝宝身体水分流失增加,多喝水可以防止脱水,还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帮助散热。其次,要注意宝宝的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在宝宝发热期间,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体温变化等。如果宝宝精神状态差、持续高热不退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呼吸困难、抽搐等,应立即送往医院。同时,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为宝宝创造一个舒适的休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