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被扎刺是生活中常见的小意外,若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感染等问题。以下介绍几种不同情况下取刺的方法。

发现手被扎刺后,首先要冷静观察刺的状况。仔细查看刺的大小、深浅、露出皮肤的部分以及刺的材质。如果刺较大且露出皮肤较多,比如仙人掌的刺,相对容易处理;若刺较小且几乎完全没入皮肤,像木刺、玻璃纤维刺等,处理起来就会更棘手。同时,要留意刺扎入的部位,是手指、手掌还是手背等,不同部位的处理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还要查看周围皮肤是否有红肿、出血等情况,这有助于判断是否已经引发了炎症或其他损伤。
当刺露出皮肤较多时,镊子是较为理想的取刺工具。先准备好一把干净的镊子,最好用酒精棉球对镊子进行消毒,避免感染。然后,用一只手稳定住扎刺部位的皮肤,另一只手拿着镊子,小心地靠近刺的外露部分,尽量贴近皮肤,稳稳地夹住刺。夹的时候要注意力度适中,太轻可能夹不住刺,太重可能会把刺夹断。接着,顺着刺扎入的方向缓慢、平稳地将刺拔出。拔出后,用碘伏等消毒剂对伤口进行消毒,防止细菌感染。
如果刺比较细小,且有部分露出皮肤表面,胶带也能发挥作用。选择粘性适中的胶带,比如透明胶带。将胶带平整地贴在扎刺的部位,确保胶带与皮肤充分接触,覆盖住刺。然后,迅速而平稳地将胶带揭起,利用胶带的粘性把刺带出皮肤。这种方法对于一些细小的刺,如植物的绒毛刺等较为有效。揭下胶带后,同样要对伤口进行清洁和消毒,观察是否还有残留的刺。
当刺几乎完全没入皮肤时,可以尝试用针挑出。先把针用酒精消毒,以降低感染的风险。接着,用消毒后的针小心地挑开刺上方的皮肤,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周围的组织。挑开皮肤后,找到刺的位置,再用针将刺慢慢拨出。挑刺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轻微的疼痛和出血,这是正常现象。挑出刺后,用干净的棉球按压止血,然后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如果在挑刺过程中感觉困难或无法确定刺的位置,不要强行操作,应及时就医。
如果刺扎得很深,自己无法取出;或者刺的材质特殊,如生锈的铁钉等;又或者扎刺后伤口出现红肿、疼痛加剧、发热等感染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专业的处理,可能会在局部麻醉下将刺取出,并进行彻底的清创和消毒。同时,医生还会根据伤口的情况判断是否需要注射破伤风疫苗等,以预防更严重的疾病。在就医途中,尽量避免伤口受到进一步的挤压或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