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是冠心病的常见症状,发作时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合理使用药物能有效缓解症状、预防发作。以下为您详细介绍几类心绞痛常用药。
硝酸酯类药物是缓解心绞痛急性发作的常用药物。这类药物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还能扩张周围血管,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室容量、心腔内压、心排血量和血压,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和心肌的需氧,从而缓解心绞痛。常见的有硝酸甘油,它起效迅速,一般舌下含服1 - 2分钟即开始起作用,约半小时后作用消失。硝酸异山梨酯作用时间较硝酸甘油长,口服半小时起效,含服2 - 3分钟起效。在心绞痛发作时,可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硝酸酯类药物。
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交感胺类对心率和心收缩力受体的刺激作用,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低心肌收缩力和氧耗量,从而缓解心绞痛的发作。同时,它还能减少运动时血流动力的反应,使在同一运动量水平上心肌氧耗量减少。常用药物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需注意剂量个体化,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同时要密切监测心率、血压等指标,因为这类药物可能会导致心动过缓、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钙通道阻滞剂能抑制心肌收缩,减少心肌氧耗;扩张冠状动脉,解除冠状动脉痉挛,改善心内膜下心肌的供血;扩张周围血管,降低动脉压,减轻心脏负荷;还能降低血液黏度,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肌的微循环。常用药物有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䓬等。不同的钙通道阻滞剂作用特点有所不同,硝苯地平扩张血管作用较强,适用于变异型心绞痛;维拉帕米对心肌收缩力和房室传导的抑制作用较强;地尔硫䓬的作用介于两者之间。
抗血小板药物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避免血栓形成,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阿司匹林是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它通过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血栓素A₂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氯吡格雷则是通过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以及继发的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对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可选用氯吡格雷。
调脂药物主要是降低血脂水平,尤其是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稳定斑块,防止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他汀类药物是常用的调脂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它们能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减少胆固醇的合成。使用调脂药物时,要定期监测血脂、肝功能等指标,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