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感冒是因风吹受凉而引起的感冒,在秋冬季节较为常见。中药在治疗风寒感冒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以下为你介绍几种常见的风寒感冒中药方。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风寒感冒的经典方剂。它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组成。麻黄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是方中的君药;桂枝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协助麻黄发汗散寒;杏仁能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甘草调和诸药。麻黄汤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症状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等。不过,麻黄汤发汗力强,对于体质虚弱、自汗、盗汗者不宜使用。
桂枝汤同样源自《伤寒论》,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桂枝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芍药益阴敛营,与桂枝相配,一散一收,调和营卫;生姜辛温,助桂枝解肌,兼能和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可滋脾生津;甘草调和诸药。桂枝汤主要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症状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等。与麻黄汤不同,桂枝汤发汗之力较为和缓,更适合体质较弱的风寒感冒患者。
荆防败毒散是一首具有辛温解表作用的方剂,由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甘草等药物组成。荆芥、防风辛温发散,疏风解表,为君药;羌活、独活祛风除湿止痛;柴胡、前胡、桔梗宣肺理气;川芎活血行气;枳壳宽胸利膈;茯苓渗湿健脾;甘草调和诸药。荆防败毒散适用于外感风寒挟湿证,症状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闷、舌苔白腻、脉浮数等。在感冒初起,尤其是伴有肢体酸痛、湿气较重的情况下使用效果较好。
葱豉汤是一剂简单有效的方剂,仅由葱白和豆豉组成。葱白辛温通阳,发汗解表;豆豉辛甘微苦,既能透散表邪,又能宣散郁热。二者合用,具有通阳发汗、解表散寒的功效。葱豉汤适用于风寒感冒初起,症状较轻,如恶寒、微热、头痛、无汗等。该方药性平和,对于体质较弱、不宜使用强力发汗药的患者较为适宜,而且制作方便,可作为家庭常备的简易药方。
杏苏散由苏叶、杏仁、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橘皮等药物组成。苏叶辛温,发表散邪,宣发肺气;杏仁苦温而润,降利肺气;半夏、橘皮、茯苓化痰止咳;前胡、桔梗、枳壳宣降肺气;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杏苏散适用于外感凉燥证,症状表现为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等。在秋季,天气转凉,感受风寒之邪而出现咳嗽等症状时,杏苏散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