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健康管理中,血糖指标是衡量身体代谢状况的重要依据。当空腹血糖达到10点多mmol/L时,这已经超出了正常范围。一般而言,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应在3.9 - 6.1mmol/L之间。空腹血糖10点多mmol/L意味着血糖控制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问题,人体的胰岛素分泌或者胰岛素作用可能存在缺陷,导致血糖不能被有效利用和储存,从而在血液中积聚,使血糖水平升高。这种情况可能会对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产生不良影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空腹血糖10点多mmol/L是比较严重的情况。从短期来看,可能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患者会频繁感到口渴,大量饮水后仍不能缓解;食欲大增,但体重却逐渐下降。这是因为高血糖导致身体细胞无法正常摄取和利用葡萄糖,身体能量供应不足,从而刺激大脑产生饥饿感。同时,肾脏为了排出多余的糖分,会增加尿液的生成,导致多尿。长期处于这种高血糖状态,会对血管和神经造成损害。血管受损会影响血液循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如冠心病、脑卒中等。神经受损则可能引起手脚麻木、疼痛、感觉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高血糖还会削弱免疫系统的功能,使身体更容易受到感染,伤口愈合也会变得缓慢。
当发现空腹血糖10点多mmol/L时,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情。首先是糖化血红蛋白检查,它可以反映过去2 - 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有助于了解长期的血糖控制情况。如果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高,说明近段时间血糖整体控制不佳。其次是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通过让患者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后,在不同时间点测量血糖值,来评估胰岛β细胞功能和机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此外,还需要检查肝肾功能、血脂、尿常规等项目。肝肾功能检查可以了解肝脏和肾脏的代谢功能是否受到高血糖的影响;血脂检查有助于发现是否存在血脂异常,因为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脂紊乱,这会进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尿常规检查可以查看是否有尿蛋白、尿糖等情况,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
生活方式的调整对于控制空腹血糖至关重要。在饮食方面,要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原则。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如白米饭、白面包等,增加全谷物、蔬菜和水果的比例。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有助于稳定血糖。蔬菜和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对身体健康有益。同时,要控制食物的分量,避免暴饮暴食。定时定量进食,有助于维持血糖的稳定。在运动方面,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此外,运动还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身体的代谢状况。除了有氧运动,也可以适当进行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有助于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
如果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后,空腹血糖仍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就需要考虑医疗干预。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身体状况、并发症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常见的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注射。口服降糖药有多种类型,如磺脲类、双胍类、α - 糖苷酶抑制剂等,它们的作用机制不同,可以根据患者的胰岛功能和血糖特点进行选择。胰岛素注射则适用于胰岛功能严重受损或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的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患者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同时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根据血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此外,患者还需要定期复诊,以便医生了解病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