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脚是生活中常见的意外情况,一旦崴脚肿了,首先要做的就是正确判断伤势。崴脚后,要立刻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避免进一步损伤。轻微的肿胀可能只是软组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挫伤,而如果肿胀严重、疼痛剧烈,甚至无法承重行走,那么可能存在韧带撕裂甚至骨折的情况。此时,不要强行活动受伤的脚,仔细观察脚踝的外观,是否有明显的畸形、淤血等。如果自己无法准确判断,应及时就医,通过专业的检查,如X光、CT等,来确定具体的伤势,以便采取更合适的治疗措施。

在崴脚后的第一时间,需要进行紧急处理。遵循“RICE”原则,即休息(Rest)、冰敷(Ice)、加压包扎(Compression)、抬高患肢(Elevation)。休息是让受伤的脚踝得到充分的放松,避免继续受力加重损伤。冰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和肿胀,缓解疼痛。一般在崴脚后的24 - 48小时内,每隔1 - 2小时冰敷15 - 20分钟。可以用冰袋或者用毛巾包裹冰块敷在受伤部位,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加压包扎能够限制肿胀的进一步发展,使用弹性绷带从脚趾开始向上缠绕,注意不要包扎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抬高患肢则是将受伤的脚抬高至高于心脏的位置,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根据伤势的不同,可以选择合适的药物来辅助治疗。对于疼痛较轻的情况,可以使用一些外用药物,如云南白药气雾剂、红花油等,按照说明书进行涂抹,能够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如果疼痛较为明显,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可以缓解疼痛和炎症。同时,一些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如三七片、跌打丸等,也有助于促进恢复。但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证,特别是有过敏史或者其他疾病的患者,一定要谨慎使用。
当肿胀和疼痛有所缓解后,就可以开始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早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如缓慢地转动脚踝、屈伸脚趾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随着恢复情况的好转,可以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如进行脚踝的力量训练,使用弹力带进行抗阻练习。但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导致再次受伤。同时,训练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和动作,确保训练的效果和安全性。如果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疼痛加剧或者其他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训练,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在崴脚恢复期间,日常护理也非常重要。要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给脚踝足够的恢复时间。选择合适的鞋子也很关键,应选择舒适、有支撑性的鞋子,避免穿高跟鞋或者过紧的鞋子,以免影响脚踝的恢复。饮食方面,可以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蔬菜、水果等,有助于促进损伤的修复。同时,要注意受伤部位的保暖,避免受寒,因为寒冷可能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血液循环,延缓恢复的进程。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了解恢复情况,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治疗和护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