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是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对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起着关键作用。以下为您详细介绍常见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卡介苗是用于预防结核病的疫苗,接种对象主要为新生儿。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结核感染最为常见。卡介苗接种的主要作用是预防儿童发生粟粒性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新生儿出生后,一般在24小时内就会接种卡介苗。接种后,可使儿童产生对结核病的特殊抵抗力。通常在接种后2周左右,局部可出现红肿浸润,若随后化脓,形成小溃疡,一般8 - 12周后结痂。家长要注意保持接种部位清洁,防止继发感染。卡介苗的接种有效降低了儿童结核病的发病率,尤其是严重类型的结核病,保护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乙肝疫苗是用于预防乙型肝炎的疫苗。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乙肝疫苗接种后,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这种抗体存在于人的体液之中,乙肝病毒一旦出现,抗体会立即作用,将其清除,阻止感染,并不会伤害肝脏,从而使人体具有了预防乙肝的免疫力。我国实行的乙肝疫苗接种程序是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1月龄时接种第二针,6月龄时接种第三针。全程接种完乙肝疫苗后,约有90%以上的人可产生足够的抗体。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还需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小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以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
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和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有效手段。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病毒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导致弛缓性麻痹,留下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目前我国使用的脊髓灰质炎疫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另一种是注射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口服糖丸的免疫程序是在婴儿2月龄、3月龄、4月龄各服1剂,4周岁时加强免疫1剂。这种疫苗使用方便,价格相对较低,但对于一些免疫功能低下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儿童可能存在一定风险。注射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则更为安全,一般在2月龄时接种第1剂,3月龄、4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1剂。它可以有效避免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的发生,为儿童提供更可靠的保护。
百白破疫苗是由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及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可以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咳嗽逐渐加重,呈典型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咽、喉等处粘膜充血、肿胀并有灰白色伪膜形成为突出临床特征;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后,在厌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嗜神经外毒素而引起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为特点的急性传染病。百白破疫苗的接种程序是在婴儿3月龄、4月龄、5月龄时各接种1剂进行基础免疫,18 - 24月龄时加强免疫1剂。接种后,可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有效预防这三种严重的传染病。接种后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的不良反应,如发热、局部红肿、疼痛等,一般在1 - 2天内可自行缓解。
麻疹疫苗是用于预防麻疹的疫苗。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为其特征。我国儿童免疫程序规定,8月龄时接种麻风疫苗(含麻疹成分),18 - 24月龄时接种麻腮风疫苗。麻腮风疫苗不仅可以预防麻疹,还能预防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以腮腺肿痛为主要特征;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以低热、全身皮疹为特征,常伴有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接种麻腮风疫苗后,可同时预防这三种传染病,减少儿童患病的风险。接种后,少数儿童可能会出现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但一般症状较轻,持续时间较短。
除了以上介绍的疫苗外,国家免疫规划还包括其他多种疫苗,如A群流脑多糖疫苗、A + C群流脑多糖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免疫防护体系,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