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骨在人体骨骼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明确腕骨属于什么骨,需从骨的分类体系说起。人体的骨根据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大类。长骨呈长管状,分布于四肢,如肱骨、股骨等,有一体两端,主要起支持和运动作用;扁骨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胸腔和盆腔的壁,对腔内器官有保护作用,像颅盖骨、肋骨等;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功能多样,如椎骨等。而腕骨属于短骨,短骨一般呈立方形,多成群分布于连接牢固且运动较复杂的部位,腕骨就处于手腕这个灵活且需要稳定支撑的区域。

腕骨位于手腕部,由8块短骨组成,排成近、远两列,每列各4块。近侧列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这些腕骨之间通过关节、韧带等结构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稳定的结构。其关节面的形态和排列方式使得手腕能够进行多种方向的运动,如屈伸、内收外展和环转等。同时,腕骨的短骨形态特点使其具有较大的表面积,有利于肌肉和韧带的附着,为手部的精细动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短骨,腕骨的功能十分重要。首先,它为手部的肌肉提供了附着点,众多的手部肌肉通过附着在腕骨上,实现了对手指和手腕的精细控制。例如,屈指肌和伸指肌的肌腱通过腕骨的传导,能够精确地控制手指的屈伸动作,完成书写、抓握等各种日常活动。其次,腕骨在承受压力和分散力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当我们用手进行提、拉、推等动作时,腕骨能够将力量均匀地分散到整个手腕区域,避免局部压力过大导致损伤。此外,腕骨还参与构成了腕管,腕管内有正中神经和屈肌腱通过,对保护这些重要的神经和肌腱起到了重要作用。
腕骨并非孤立存在,它与上肢的其他骨骼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各种功能。与桡骨和尺骨相连,形成腕关节,使得手腕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灵活运动。当我们进行前臂的旋前和旋后动作时,腕骨会随着桡骨和尺骨的转动而相应地调整位置和角度,以保证手部动作的协调性。同时,腕骨与掌骨相连,构成了掌腕关节,为手部的抓握和捏取动作提供了稳定的基础。在进行复杂的手部动作时,腕骨与上肢其他骨骼之间的协同作用使得我们能够完成如打字、绘画等需要高度精确控制的任务。
由于腕骨所处的位置和承担的功能,它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常见的腕骨问题包括腕骨骨折、腕管综合征等。腕骨骨折通常是由于外力撞击或摔倒时手部着地引起的,骨折后会出现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等症状。腕管综合征则是由于腕管内压力增高,压迫正中神经导致的,主要表现为手部麻木、刺痛和无力等。为了保护腕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过度使用手腕,如长时间打字、使用鼠标等。可以适当进行手腕的伸展和旋转运动,增强腕部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同时,在进行可能会对手腕造成伤害的活动时,如运动、劳动等,要佩戴合适的护具,减少腕骨受伤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