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偶尔会遇到被人咬伤的情况。被人咬了之后,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因为过度的紧张可能会使伤口处的血液循环加快,导致出血情况加重。同时,要尽快对伤口进行初步的评估,观察伤口的大小、深度以及出血状况等。若伤口较小且表浅,只是轻微的破皮和少量出血,那么自行处理的可能性较大;但如果伤口较深、出血量大,或者咬人的人本身有传染性疾病等特殊情况,就需要格外重视并及时采取更有效的措施。

当被人咬伤后,及时清洁伤口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应立即用大量的流动清水冲洗伤口,水流要适中,不宜过急以免对伤口造成二次伤害。冲洗的时间建议在15分钟以上,这样可以尽可能地将伤口内的唾液、细菌等异物冲洗出来。在冲洗过程中,可以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轻轻擦拭伤口周围,但不要用力挤压伤口,防止细菌进一步深入组织。如果身边有生理盐水,也可以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它能更好地模拟人体的生理环境,减少对伤口的刺激。冲洗完毕后,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轻轻擦干伤口,保持伤口的清洁和干燥,为后续的处理做好准备。
清洁伤口后,需要对伤口进行消毒。可以选用碘伏进行消毒,碘伏具有广谱杀菌作用,能有效杀灭伤口表面的细菌、真菌等病原体,且对皮肤的刺激性较小。用棉签蘸取适量的碘伏,轻轻涂抹在伤口及周围皮肤上,注意要涂抹均匀,确保消毒范围覆盖整个伤口。涂抹时要从伤口中心向外周进行环形涂抹,避免将外周的细菌带入伤口内部。如果伤口较深,可能需要使用双氧水进行深部消毒。将适量的双氧水倒入伤口内,会看到有气泡产生,这是双氧水在发挥作用,它能分解产生氧气,对深部的细菌起到杀灭作用。待气泡不再产生后,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最后再用碘伏进行二次消毒。
对于较小的伤口,如果经过清洁和消毒后,出血已经停止,可以使用创可贴进行简单的包扎。在使用创可贴前,要确保伤口是干燥的,然后将创可贴的中心对准伤口,轻轻贴好,注意不要贴得太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对于较大或较深的伤口,需要使用无菌纱布进行包扎。将无菌纱布覆盖在伤口上,用绷带或胶布固定好,但不要包扎得过于紧密,要保证伤口有一定的透气性,防止伤口因缺氧而滋生细菌。包扎后要注意观察伤口的情况,如果发现纱布有渗血、渗液等情况,应及时更换纱布。
即使经过了初步的处理,被人咬伤后仍建议及时就医。医生会对伤口进行更专业的评估和处理,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如打破伤风针等。特别是当咬人的人有传染性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或者伤口出现红肿、疼痛加剧、发热等感染迹象时,更要尽快就医。在就医过程中,要向医生详细描述咬伤的经过和咬人的人的健康状况等信息。此外,为了预防感染,在伤口愈合期间,要注意保持伤口的清洁和干燥,避免沾水。饮食上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蔬菜和水果等,有助于伤口的愈合。同时,要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用抗生素等药物,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确保伤口能够顺利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