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具有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等功效,但在使用时也有诸多禁忌需要注意。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艾灸的五大禁忌。

在空腹状态下进行艾灸是不合适的。因为人在空腹时,身体能量储备不足,艾灸会加速气血运行,消耗更多能量,容易导致头晕、心慌、乏力等低血糖症状。比如有些人早上没吃早饭就去艾灸,结果艾灸过程中就出现了眼前发黑、站立不稳的情况。而刚吃饱饭也不能马上艾灸,饭后人体的气血主要集中在脾胃进行消化工作,此时艾灸会使气血流向体表,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长期如此可能导致消化不良等问题。通常建议饭后1 - 2小时再进行艾灸,给脾胃足够的时间消化食物。
对于正在发热的患者来说,艾灸是绝对禁止的。发热时人体体温已经升高,艾灸具有温热刺激的作用,会进一步提升体温,加重病情。例如感冒引起的高热,本身身体就处于正邪交争的状态,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此时艾灸就如同“火上浇油”,可能会引发惊厥、抽搐等严重后果。无论是感染性发热还是非感染性发热,在体温恢复正常之前都不应该进行艾灸。只有等病情痊愈,身体恢复到正常状态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适合艾灸。
皮肤有破损的地方不能进行艾灸。艾灸产生的温热和烟雾会刺激破损的皮肤,不仅会引起疼痛,还可能导致伤口感染,延缓愈合时间。比如不小心擦伤、割伤的皮肤,或者患有皮肤病如湿疹、疱疹等出现破损的部位,如果进行艾灸,会使局部炎症加重。而且艾灸的热力可能会使破损处的皮肤组织进一步受损,形成疤痕。所以在皮肤破损期间,应先对伤口进行妥善处理,等伤口完全愈合后再考虑艾灸。
孕妇在怀孕期间进行艾灸需要格外谨慎。虽然艾灸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但腹部、腰骶部等部位是绝对不能艾灸的。腹部是胎儿生长发育的场所,艾灸的温热刺激可能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甚至导致流产。腰骶部与子宫相邻,艾灸此处也可能会引起子宫收缩,增加流产或早产的风险。不过,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孕妇可以在身体其他一些特定穴位进行适当艾灸,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但一定要严格控制艾灸的时间和温度。
当人处于极度愤怒、悲伤、惊恐等情绪过激状态时,不适合马上进行艾灸。情绪过激会使人体的气血运行紊乱,此时艾灸会进一步干扰气血的正常流通,可能导致身体出现不适症状。比如人在大怒之后,气血上涌,艾灸会使气血更加上逆,容易引发头晕、头痛等问题。在情绪不稳定时,应先让自己平静下来,调整好心态,等情绪恢复平稳后再进行艾灸,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艾灸的保健作用,避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