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准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健康管理至关重要。目前,高血压的诊断主要依据血压值。一般来说,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三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这里强调非同日三次测量,是为了避免单次测量可能出现的误差。因为血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情绪激动、运动后、测量方法不正确等。只有多次测量都达到这个标准,才能更准确地判断是否患有高血压。

诊室血压测量是诊断高血压的重要方法。测量前,患者应至少安静休息5分钟,坐在有靠背的座椅上,双脚平放于地面,上臂置于心脏水平。使用经过校准的合格血压计进行测量。一般测量2 - 3次,每次间隔1 - 2分钟,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如果两次测量的收缩压或舒张压读数相差超过5mmHg,则应再次测量,然后取三次测量的平均值。测量时,袖带应平整地缠绕于上臂中部,袖带下缘应距肘窝2 - 3cm。听诊器探头应放在肱动脉搏动处,不可塞在袖带下面。规范的诊室血压测量能够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血压数据,从而更精准地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高血压。
家庭血压测量也是监测血压的重要方式,它可以让患者更方便地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情况。家庭血压测量的诊断标准与诊室血压略有不同,一般而言,家庭血压≥135/85mmHg可考虑为高血压。患者在家测量血压时,也需要注意测量方法。测量前同样要安静休息5 - 10分钟,测量过程中保持安静,避免说话和移动肢体。建议每天早、晚各测量1次,每次测量2 - 3遍,取平均值。连续测量7天,取后6天的血压平均值作为参考。家庭血压测量可以补充诊室血压测量的不足,帮助医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血压波动情况。
动态血压监测是一种连续24小时或更长时间记录血压的方法。它能够更全面地反映血压的波动情况,对于诊断白大衣高血压、隐蔽性高血压等特殊类型的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动态血压监测的诊断标准为:24小时平均血压≥130/80mmHg,白天平均血压≥135/85mmHg,夜间平均血压≥120/70mmHg。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提供血压的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等信息。例如,正常人的血压在夜间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如果夜间血压不降反升,可能提示患者存在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通过动态血压监测,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血压状况,制定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等,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原因,血压往往会有所升高。一般来说,年龄≥65岁的老年人,收缩压≥15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但对于身体状况较好、能够耐受降压治疗的老年人,也可以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儿童的血压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诊断儿童高血压需要根据不同年龄和性别对应的血压标准来判断。孕妇在孕期也可能出现血压升高的情况,妊娠期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在孕20周后首次出现,产后12周内恢复正常。了解特殊人群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有助于医生更精准地为不同人群进行血压管理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