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脏病是一种严重影响心脏功能的疾病。它主要以心室扩大和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为主要特征。通俗来讲,就如同一个原本弹性良好的气球,随着时间推移,变得松弛且扩张,无法有效地进行收缩和舒张,心脏也因此难以将足够的血液泵送到全身。这种疾病会导致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显著改变,进而影响身体各个器官的正常运作。

扩张型心脏病的症状表现多样且较为复杂。在早期,患者可能仅感到轻微的乏力、活动耐力下降,比如原本可以轻松爬几层楼梯,现在爬一两层就会气喘吁吁。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起初可能只是在剧烈运动后出现,后来逐渐发展为在休息时也会感到呼吸不畅,甚至在夜间睡眠中会突然憋醒,需要坐起来才能缓解。此外,还可能伴有水肿,通常从下肢开始,表现为脚踝、小腿等部位的肿胀,按压后会出现凹陷。部分患者还会有心慌、心悸的感觉,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异常,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头晕、黑矇甚至晕厥等症状。
扩张型心脏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涉及多个方面。遗传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某些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心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从而增加患病的风险。感染也是一个常见的原因,如病毒感染,尤其是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它们感染心肌后,会引发心肌炎症,长期的炎症刺激可能会导致心肌损伤和心室扩大。此外,中毒因素也不容忽视,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酒精、化疗药物等,会对心肌细胞造成损害。还有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也可能累及心脏,引发扩张型心脏病。另外,内分泌和代谢紊乱,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也可能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导致该病的发生。
对于扩张型心脏病的诊断,需要综合多种方法。首先是体格检查,医生会通过听诊器听取心脏的声音,判断是否存在异常的心音和杂音。同时,还会检查患者的身体其他部位,查看是否有水肿等体征。心电图检查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可以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情况,检测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等问题。超声心动图则是诊断扩张型心脏病的重要手段,它能够清晰地显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测量心室的大小、室壁的厚度以及心脏的射血分数等指标,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此外,心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心脏结构和心肌组织的信息,对于一些疑难病例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实验室检查,如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BNP等,也可以辅助诊断和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扩张型心脏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它们可以改善心脏的重构,减轻心脏的负担。β受体阻滞剂能够减慢心率,降低心肌的耗氧量,提高心脏的功能。利尿剂可以减轻水肿,缓解患者的症状。对于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在预防方面,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积极治疗可能引发扩张型心脏病的基础疾病,如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等。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要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