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旋糖酐是一种常用的血浆代用品,在临床上低分子右旋糖酐和中分子右旋糖酐有着不同的应用。从来源上看,它们都是由蔗糖经肠膜状明串珠菌发酵后生成的高分子葡萄糖聚合物,只是在分子大小上有所不同。这种分子大小的差异,导致了它们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上存在明显区别。
低分子右旋糖酐的平均分子量约为 2 万 - 4 万,而中分子右旋糖酐的平均分子量约为 6 万 - 8 万。分子量的不同使得它们在体内的代谢和分布情况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分子量较小的低分子右旋糖酐更容易通过毛细血管壁,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度相对较快;而中分子右旋糖酐由于分子量较大,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相对较长,能够更好地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低分子右旋糖酐主要作用是改善微循环,防止血栓形成。它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使红细胞和血小板不易聚集,从而增加血液的流动性,改善组织的血液灌注。此外,它还能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起到一定的抗凝作用。中分子右旋糖酐则主要用于扩充血容量,它能够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促使组织液回流到血管内,从而增加血容量,维持血压稳定。
低分子右旋糖酐常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微循环障碍性疾病,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病等。在外科手术中,它也可以用于预防血栓形成。中分子右旋糖酐则主要用于大量失血、失血浆引起的休克,如创伤性休克、烧伤性休克等,能够迅速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状态。
低分子右旋糖酐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此外,由于它有一定的抗凝作用,过量使用可能会导致出血倾向。中分子右旋糖酐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同时,如果输入过快或过量,可能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引起肺水肿等并发症。
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时,需要注意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避免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对右旋糖酐过敏者禁用。中分子右旋糖酐在使用时,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剂量,尤其是对于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患者,更要谨慎使用,以免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