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合理饮食是控糖的基础。我们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选择低GI(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等,它们在消化过程中释放糖分的速度较慢,能避免血糖急剧上升。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也很重要,蔬菜、水果、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可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同时,要控制食物的分量,避免暴饮暴食,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将每天的食物分成5 - 6餐,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
运动对于控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分3 - 5天完成。除了有氧运动,力量训练也必不可少,如举重、俯卧撑等,它能增加肌肉量,而肌肉在休息时也会消耗能量,有助于长期控制血糖。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饭后1 - 2小时,此时血糖较高,运动能更好地发挥降血糖的作用。
保持规律的作息对控糖至关重要。充足的睡眠能维持身体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有助于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每晚应保证7 - 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避免熬夜。长期熬夜会打乱生物钟,影响激素分泌,导致血糖升高。此外,要养成固定的起床和睡觉时间,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在白天,也可以适当进行短暂的休息,缓解身体疲劳,保持身体的良好状态,有利于血糖的稳定。
对于一些血糖较高或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的人来说,药物治疗是必要的。常见的降糖药物有磺脲类、双胍类、α - 糖苷酶抑制剂等,不同类型的药物作用机制不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使用药物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用,不能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低血糖、胃肠道不适等,若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
定期进行血糖监测能及时了解血糖的变化情况,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可以选择家用血糖仪,方便随时监测血糖。监测时间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等,不同时间的血糖值反映了不同的情况。一般来说,空腹血糖应控制在3.9 - 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应控制在7.8mmol/L以下。通过血糖监测,能发现血糖的波动规律,如在某些食物摄入后血糖升高明显,就可以调整饮食结构。同时,将血糖监测结果记录下来,复诊时提供给医生,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制定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