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癌是常见的发生于肠道部位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从发病情况来看,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在我国,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肠道癌的发病率也逐年攀升。肠道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当肠道细胞发生癌变时,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肠道癌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的过程,涉及多个基因的突变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肠道癌的致病因素较为复杂。首先是饮食因素,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饮食结构会增加肠道癌的发病风险。过多摄入红肉和加工肉类,会使肠道内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刺激肠道黏膜。而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其次,遗传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家族中有肠道癌患者,那么其他家族成员患肠道癌的概率会相对较高。此外,肠道的一些慢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息肉等,也可能逐渐发展为肠道癌。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期吸烟、大量饮酒、缺乏运动等,也会增加患病几率。
肠道癌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会逐渐出现一些症状。排便习惯的改变是常见症状之一,可能表现为便秘、腹泻,或者两者交替出现。粪便的性状也会发生变化,如便血、大便变细等。便血可能是鲜红色或暗红色,容易被误认为是痔疮。患者还可能出现腹痛、腹胀等腹部不适症状,疼痛的程度和性质各不相同。此外,肠道癌患者可能会出现腹部肿块,一般质地较硬,活动度差。全身症状方面,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消瘦、贫血等症状,这是由于肿瘤消耗身体能量和导致慢性失血引起的。
对于肠道癌的诊断,首先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然后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等。实验室检查中,粪便潜血试验是一种常用的筛查方法,如果结果呈阳性,提示可能存在肠道出血,需要进一步检查。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肠道癌的重要手段,它可以直接观察肠道内部的情况,发现病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有助于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以及是否有转移等情况。此外,还可以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查,如癌胚抗原(CEA)等,虽然其特异性不强,但可以辅助诊断和监测病情。
肠道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手术治疗是肠道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位置和分期,可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早期肠道癌通过手术切除,有可能达到根治的效果。化疗和放疗可以杀死癌细胞,控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靶向治疗则是针对癌细胞的特定靶点进行治疗,副作用相对较小。在预防方面,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合理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食用。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定期进行体检和筛查,对于有肠道癌家族史或肠道慢性疾病的人群,更要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肠道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