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结膜下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症状,它指的是眼白部位的球结膜下血管破裂或渗透性增加,导致血液在球结膜下积聚。球结膜是覆盖在眼球前部巩膜表面的一层薄膜,当其中的小血管破裂时,就会出现片状的出血。这种出血通常表现为眼白上的一片鲜红色或紫红色斑块,边界清晰,不随眼球转动而移动。它可能是突然发生的,患者往往在照镜子或被他人发现时才意识到。球结膜下出血一般不会引起疼痛、视力下降等明显不适,但可能会让患者感到惊慌。

引发球结膜下出血的原因较为多样。首先,外伤是常见的因素之一,如眼部受到撞击、揉眼用力过度等,都可能直接导致球结膜下的血管破裂出血。其次,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发,例如高血压患者,血压突然升高时,血管压力增大,容易使球结膜下的小血管破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病变,血管的弹性和韧性下降,也增加了出血的风险。再者,剧烈咳嗽、呕吐、用力排便等导致胸腔内压力突然升高的情况,会使头部静脉回流受阻,进而引起球结膜下血管破裂。另外,某些药物的副作用、血液系统疾病等也可能与球结膜下出血有关。
球结膜下出血最明显的症状就是眼白出现红色斑块。初期,出血可能呈现为鲜红色,随着时间推移,血液逐渐被吸收,颜色会慢慢变淡,可能会经历紫红色、暗红色,最后变为黄色直至完全消失。一般来说,出血面积大小不一,小的可能只是一个小红点,大的则可能覆盖大部分眼白。在出血的过程中,患者通常不会有疼痛、瘙痒等感觉,但可能会有轻微的异物感。如果出血量大或伴有其他症状,如视力下降、眼痛、畏光等,可能提示存在更严重的眼部问题,需要及时就医。
对于球结膜下出血的诊断,医生通常首先会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通过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球结膜下出血的具体情况,包括出血的部位、范围、程度等。同时,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是否有外伤史、全身性疾病史、近期的用药情况等,以判断出血的可能原因。此外,还可能会进行一些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等,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等全身性因素。对于一些复杂的病例,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如眼部超声、眼底检查等,以确保没有其他潜在的眼部病变。
大多数情况下,球结膜下出血不需要特殊治疗,一般在 1 - 2 周内可自行吸收。在出血的早期,可以进行冷敷,以促进血管收缩,减少出血;48 小时后可改为热敷,加速血液吸收。如果是由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血压、血糖等。为了预防球结膜下出血,平时要注意保护眼睛,避免眼部外伤,不要用力揉眼。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病情,定期体检。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增加胸腔压力的行为,戒烟限酒,保持充足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