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抽腹水操作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医生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身体状况、腹水情况等,以确定抽腹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要准备好抽腹水所需的器械和药品,如穿刺针、无菌手套、消毒用品、引流管、局部麻醉药等。确保器械和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还要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抽腹水的目的、过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患者的体位对于抽腹水操作至关重要。一般让患者取仰卧位、半卧位或侧卧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腹水的分布来确定。在选择穿刺点时,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通常会选择叩诊浊音明显且距离腹壁较近、没有重要脏器和大血管的部位。常用的穿刺点有左下腹脐与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 1/3 交界处、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上方 1.0cm、偏左或偏右 1.5cm 处等。穿刺点选好后,要做好标记,以确保穿刺的准确性。
局部消毒是防止感染的关键步骤。用碘伏等消毒剂在穿刺点及其周围进行严格消毒,消毒范围直径一般不小于 15cm。消毒后铺无菌巾,以保证操作区域的无菌环境。接下来进行局部麻醉,一般选用利多卡因等局部麻醉药。先在穿刺点处皮内注射形成皮丘,然后沿穿刺方向逐层浸润麻醉,直至腹膜。在注射麻醉药时,要注意回抽,避免将麻醉药注入血管内。麻醉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确保患者的安全。
在局部麻醉起效后,用穿刺针沿麻醉路径缓慢刺入腹腔。当穿刺针进入腹腔时,会有突破感。此时要固定好穿刺针,连接引流管或注射器开始抽液。抽液速度不宜过快,首次抽液量一般不超过 1000ml,以后每次抽液量可根据患者的情况适当增加,但一般不超过 3000ml。在抽液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有无头晕、心慌、腹痛等不适症状。如果患者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抽液,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抽液结束后,拔出穿刺针,用无菌纱布按压穿刺点片刻,然后用胶布固定。嘱咐患者卧床休息,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避免沾水和搔抓,防止感染。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腹部症状等。同时,要对抽出的腹水进行相关检查,如常规、生化、细胞学等检查,以明确腹水的性质,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