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结晶是指尿液中溶解的物质,因浓度过高、酸碱度改变等因素,从液态转变为固态形成晶体的现象。简单来说,就像一杯浓盐水,水分蒸发后盐会析出形成晶体,尿液中的一些成分也会如此。

尿液结晶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饮食方面,如果摄入过多含草酸盐、尿酸盐的食物,如菠菜、动物内脏等,会使尿液中相应成分浓度升高,容易形成结晶。身体代谢异常也不容忽视,例如痛风患者体内尿酸代谢紊乱,尿酸在尿液中浓度过高,就易形成尿酸结晶。另外,喝水过少会导致尿液浓缩,成分浓度升高,增加结晶形成的几率。
常见的尿液结晶有草酸盐结晶、尿酸盐结晶、磷酸盐结晶等。草酸盐结晶一般呈信封状或八面体,大量出现可能与草酸盐摄入过多或体内代谢异常有关。尿酸盐结晶常呈黄色或棕红色,形状多样,如磨刀石状、菱形等,与体内尿酸水平密切相关。磷酸盐结晶通常为无色透明的棱柱体或羽毛状,在碱性尿液中更易出现。
一般通过尿常规检查就能发现尿液中是否存在结晶。医生会取患者的尿液样本,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晶体以及晶体的类型和数量。此外,还可以通过超声检查来辅助判断肾脏或泌尿系统是否有因结晶形成的结石。
少量的尿液结晶通常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影响,通过调整饮食、多喝水等方式可使其随尿液排出。但如果结晶长期存在且数量增多,可能会逐渐形成结石,引起疼痛、血尿等症状。比如有一位患者,平时不爱喝水,体检发现尿液中有大量草酸盐结晶,后来发展成了肾结石,出现了腰部剧痛的症状。所以,发现尿液结晶后,要及时改善生活习惯,必要时遵医嘱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