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底糜烂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很多人发现自己有胃底糜烂时,都会担心病情是否严重。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胃底糜烂指的是胃底部黏膜出现了破损,但损伤程度还未达到溃疡的程度。其成因较为复杂,不良的饮食习惯,比如长期酗酒、爱吃辛辣刺激性食物;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像阿司匹林等;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都可能引发胃底糜烂。例如,小李平时工作繁忙,三餐不规律,还经常大量饮酒,结果在体检时被查出胃底糜烂。
大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有症状的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灼痛等,还可能伴有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不过,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与其他胃部疾病的症状相似,所以不能仅凭症状来判断是否为胃底糜烂。
胃底糜烂是否严重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如果糜烂面积较小,数量较少,且患者没有其他基础疾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适当的药物治疗,通常可以较快治愈,这种情况一般不严重。但如果糜烂面积大、数量多,或者合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等疾病,治疗难度会增加,病情相对严重。
虽然大部分胃底糜烂经过治疗可以痊愈,但如果不及时治疗,任由病情发展,可能会引发一些严重后果。比如糜烂部位出血,导致呕血、黑便等;长期不愈还可能发展为胃溃疡,甚至有极少数患者会发生癌变。
治疗胃底糜烂主要是消除病因、缓解症状、促进糜烂愈合。患者要遵医嘱服药,同时注意调整生活方式,规律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预防胃底糜烂,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慎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