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酸痛是一种常见的身体不适现象,它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不同原因导致的肌肉酸痛症状也有所差异。了解这些症状,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进行高强度或平时不常做的运动后,往往会出现急性肌肉酸痛。这种酸痛通常在运动后几小时内就会出现,主要集中在运动的肌肉部位。比如进行了大量的深蹲运动后,大腿前侧和后侧的肌肉会感到明显的酸痛。疼痛的程度因人而异,轻者可能只是轻微的酸胀感,不影响正常的活动,但在按压或活动到相应肌肉时,酸痛感会加剧。重者则可能出现较为强烈的疼痛,甚至会影响到肢体的正常屈伸和行走。肌肉还可能会有紧绷感,触摸时感觉比平时更硬。这种急性酸痛一般会在运动后的 1 - 2 天内逐渐缓解。
长期从事重复性劳动或保持不良姿势的人群,容易出现慢性劳损性肌肉酸痛。这类酸痛通常是逐渐发展而来的,一开始可能只是偶尔感觉肌肉有点疲劳和轻微的酸胀,容易被忽视。随着时间的推移,酸痛感会逐渐加重,并且持续时间变长。例如,办公室职员长期久坐,颈部和肩部的肌肉可能会出现慢性劳损。患者会经常感到颈部和肩部的肌肉僵硬、酸痛,尤其是在长时间工作后,疼痛会更加明显。还可能伴有肌肉无力的症状,比如在抬手或转头时,会感觉力量不如以往。这种慢性酸痛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导致肌肉萎缩等更严重的问题。
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发肌肉酸痛。例如流感,患者除了有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外,全身的肌肉都会出现酸痛感,尤其是四肢和腰背的肌肉。这种酸痛通常比较剧烈,会让患者感到全身乏力、行动不便。风湿性关节炎也会导致肌肉酸痛,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关节周围的肌肉,疼痛具有游走性,可能今天是这个关节周围的肌肉痛,明天又转移到另一个关节。同时,还会伴有关节的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另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也可能出现肌肉酸痛的症状,一般表现为肌肉疼痛、僵硬,同时还可能伴有体重增加、疲劳、便秘等其他症状。
某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肌肉酸痛的副作用。例如他汀类药物,常用于降低血脂,但部分患者在服用后会出现肌肉酸痛的症状。这种酸痛通常在用药后的几周或几个月内出现,主要累及大腿、小腿和背部的肌肉。患者会感觉肌肉有隐痛或胀痛,活动时疼痛可能会加重。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肌肉无力的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影响正常的行走和上下楼梯。另外,降压药中的钙通道阻滞剂也可能导致肌肉酸痛,症状相对较轻,一般为局部肌肉的轻微酸痛,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较小。
心理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焦虑或抑郁状态也可能引发肌肉酸痛。当人处于紧张情绪中时,身体的肌肉会不自觉地处于紧绷状态,时间一长就会导致肌肉疲劳和酸痛。这种酸痛通常没有明显的运动或疾病诱因,疼痛部位也不固定,可能会在全身不同的部位游走。比如,精神高度紧张的人可能会经常感到头部、颈部和肩部的肌肉酸痛,感觉像有一块大石头压在上面。同时,患者还可能伴有失眠、食欲不振、情绪低落等其他心理和身体方面的症状。通过放松心情、调整心态和适当的休息,这种因心理因素导致的肌肉酸痛症状通常会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