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检查领域,含碘造影剂是一种常用的辅助工具。那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呢?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

含碘造影剂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增强影像的对比度。在进行X线、CT等检查时,人体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密度差异有时不够明显,导致影像难以清晰区分。含碘造影剂注入人体后,会在特定的组织或器官中积聚,使其在影像上的密度发生改变,从而与周围组织形成鲜明对比。例如,在进行肝脏CT检查时,注射含碘造影剂后,正常肝脏组织和病变组织对造影剂的摄取和排泄情况不同,在CT图像上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密度变化,医生就能更清晰地观察到肝脏内是否存在肿瘤、囊肿等病变。
凭借增强的影像对比度,含碘造影剂能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以血管造影为例,通过向血管内注入含碘造影剂,然后利用X线或CT等设备进行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的形态、走行和通畅情况。医生可以根据造影图像判断血管是否存在狭窄、堵塞、畸形等病变,对于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比如,一位患者出现胸痛症状,医生怀疑其冠状动脉存在病变,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注入含碘造影剂后,就能直观地看到冠状动脉的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含碘造影剂还可用于评估器官的功能。在肾脏检查中,注射含碘造影剂后,通过观察造影剂在肾脏内的排泄过程,可以了解肾脏的滤过功能和排泄功能。如果肾脏功能正常,造影剂会按照一定的时间和规律从肾脏排出;而如果肾脏存在病变,造影剂的排泄时间和方式就会发生改变。医生可以根据这些变化来判断肾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
在介入治疗中,含碘造影剂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进行肿瘤的介入治疗时,医生需要准确地将治疗器械引导到肿瘤部位。通过注入含碘造影剂,在影像设备的实时监测下,医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周围血管的情况,从而准确地将导管等器械插入到肿瘤内部,进行药物注射、栓塞等治疗操作,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对于已经确诊的疾病,含碘造影剂可以用于观察病变的进展情况。在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含碘造影剂增强的影像学检查,可以对比不同时间点肿瘤的大小、形态、血供等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如果肿瘤在治疗后缩小,说明治疗有效;如果肿瘤继续增大或出现新的转移灶,则需要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