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关注自己的眼睛视力,但很多人并不清楚视力是怎么算出来的。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常见的视力表有国际标准视力表、对数视力表等。国际标准视力表采用的是小数记录法,其设计原理是基于视角的概念。正常眼能看清最小字符的视角为 1 分视角。而对数视力表则采用 5 分记录法,它将视力分为 5 个等级,更符合人的视觉生理特征。例如,在医院眼科检查时,医生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使用不同的视力表。
小数记录法下,视力的计算公式是:视力 = 能分辨的最小视标大小 / 正常眼能分辨的最小视标大小。比如,当你站在距离视力表 5 米处,能看清 1.0 那一行的视标,此时你的视力就是 1.0。若只能看清 0.5 那一行的视标,视力就是 0.5。这种计算方法直观易懂,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用。
对数记录法的计算相对复杂一些。它的公式是:L = 5 - logα(L 表示视力,α 表示视角)。例如,当视角为 10 分视角时,通过公式计算可得视力为 4.0。在实际应用中,医生会直接根据你在对数视力表上能看清的视标来确定你的视力值。
视力和屈光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屈光度是用于衡量眼睛屈光状态的指标,单位是屈光度(D)。一般来说,近视度数越高,视力越差。比如,一个人近视 300 度,他的裸眼视力可能在 0.2 - 0.3 左右,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因为每个人的眼睛调节能力不同。
视力的计算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环境光线的强弱会影响视标的清晰度,从而影响视力的检测结果。如果光线过暗,可能会导致视力检测值偏低。此外,眼睛的疲劳程度、是否患有眼部疾病等也会对视力产生影响。比如,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后,眼睛处于疲劳状态,此时检测的视力可能会比平时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