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是解决难产和某些产科合并症,挽救孕产妇和围产儿生命的重要手段。但术后产妇身体较为虚弱,需要精心护理。以下是一些剖腹产后需要注意的重要方面。

剖腹产术后,腹部会留下伤口,妥善的伤口护理是避免感染、促进愈合的关键。术后医生通常会用敷料覆盖伤口,产妇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弄湿或弄脏敷料。如果发现敷料有渗血、渗液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在咳嗽、大笑、翻身等可能增加腹压的动作时,可用手轻轻按压伤口,以减轻疼痛和避免伤口裂开。一般术后一周左右,表皮伤口可初步愈合,但完全恢复需要更长时间。在此期间,要避免剧烈运动和摩擦伤口,防止伤口再次损伤。同时,要注意观察伤口有无红肿、发热、疼痛加剧等异常症状,若出现这些情况,可能是伤口感染的迹象,需及时就医处理。
术后的饮食调理对产妇身体恢复至关重要。术后6小时内,由于麻醉的影响,产妇应禁食禁水。6小时后可少量饮水,待肠道排气后,可逐渐进食流食,如米汤、藕粉等。流食摄入1 - 2天后,若无不适,可过渡到半流食,如粥、面条等。之后再慢慢恢复正常饮食。饮食应富含营养且易于消化,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有助于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同时,要保证足够的蔬菜和水果摄入,以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但要注意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影响身体恢复。另外,要注意饮食均衡,避免过度进补,以免造成体重过度增加。
充足的休息是产后恢复的基础。术后产妇身体较为虚弱,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尽量减少亲友探视,为产妇创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在卧床休息时,可采取半卧位,这样有助于恶露排出,减轻腹部切口的张力,缓解疼痛。但也不能长时间卧床不动,术后早期适当活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促进胃肠蠕动,恢复胃肠功能。一般术后24小时后,产妇可在家人或护士的协助下,在床上进行翻身、四肢活动等。术后第二天可尝试坐起,并在床边轻微活动。随着身体的恢复,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在室内缓慢行走等。但要注意活动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劳累,若活动过程中出现头晕、心慌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并休息。
恶露是产后经阴道排出的含有血液、坏死蜕膜等的组织。观察恶露的情况可以了解子宫恢复情况。正常恶露有血腥味,但无臭味,一般持续4 - 6周。产后最初几天,恶露量较多,颜色鲜红,称为血性恶露;之后恶露颜色逐渐变淡,量也逐渐减少,转变为浆液性恶露;约2周后,恶露变为白色或淡黄色,质地黏稠,称为白色恶露。产妇要注意观察恶露的量、颜色、气味和持续时间。如果恶露量增多、颜色变鲜红且持续时间延长,或伴有臭味,可能提示子宫复旧不全、宫腔内有残留胎盘或胎膜组织、合并感染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查。同时,要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勤换卫生巾,避免感染。
产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很大变化,加上身体的不适和角色的转变,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等。家人要给予产妇足够的关心和陪伴,帮助其分担照顾宝宝的责任,让产妇感受到支持和关爱。产妇自身也要学会调整心态,正确面对产后身体和生活的变化。可以通过听音乐、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和不良情绪。如果发现自己的情绪问题较为严重,如持续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兴趣等,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避免发展为产后抑郁症。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产妇身体的恢复和家庭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