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病毒是一类常见的病毒,对人类健康有着广泛的影响。它们通常通过粪 - 口途径传播,可引发多种疾病。了解肠道病毒的种类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至关重要。以下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肠道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肠道病毒的一种,也是人们较为熟知的。它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细胞,是导致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的元凶。该病毒有三个血清型,分别为Ⅰ型、Ⅱ型和Ⅲ型。在疫苗未广泛使用之前,脊髓灰质炎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尤其是在儿童中。病毒感染后,多数患者表现为隐性感染,无明显症状,但少数患者会出现发热、咽痛、肢体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肢体弛缓性麻痹,留下终身残疾。幸运的是,随着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普及,这种疾病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大幅下降。
柯萨奇病毒分为 A 组和 B 组。A 组病毒有 24 个血清型,B 组病毒有 6 个血清型。柯萨奇病毒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引起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心肌炎等疾病。在手足口病中,患者的手、足、口腔等部位会出现疱疹或溃疡,同时可能伴有发热、食欲不振等症状。疱疹性咽峡炎则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口腔黏膜出现灰白色疱疹等。而柯萨奇 B 组病毒还与心肌炎密切相关,病毒感染后可侵犯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炎症,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胸闷、胸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柯萨奇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粪 - 口传播和呼吸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儿童。
埃可病毒全称为人肠道致细胞病变孤儿病毒,目前已知有 31 个血清型。埃可病毒感染后,大多数患者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在一些情况下,也可引起多种疾病,如无菌性脑膜炎、发热性出疹性疾病等。无菌性脑膜炎是埃可病毒感染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患者会出现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则表现为发热的同时伴有皮疹,皮疹的形态多样,可呈斑丘疹、疱疹等。埃可病毒主要通过粪 - 口途径传播,在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容易传播。预防埃可病毒感染的关键是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
新型肠道病毒是指 1969 年以后发现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 68 型、69 型、70 型和 71 型等。其中,肠道病毒 71 型(EV71)是引起手足口病的重要病原体之一,与柯萨奇 A16 型病毒一起,是导致手足口病流行的主要病毒。EV71 感染除了可引起手足口病常见的症状外,还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干脑炎、无菌性脑膜炎等,病情进展迅速,可危及生命。肠道病毒 70 型则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的病原体之一,可引起眼部的炎症,表现为眼睛红肿、疼痛、畏光、流泪等症状。新型肠道病毒的传播途径与其他肠道病毒相似,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粪 - 口途径和呼吸道传播。
预防肠道病毒感染,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要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饮用开水或经过消毒的水。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和通风,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对于儿童,要加强护理,及时增减衣物,避免过度疲劳。在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对于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采取对症治疗的方法。如发热时给予退热药物,呕吐、腹泻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