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在临床中,支原体感染可能引发多种疾病,因此准确的检查至关重要。下面将详细介绍支原体的检查相关内容。

标本采集是支原体检查的第一步,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后续的检查结果。对于呼吸道支原体感染,常用的标本是咽拭子或痰液。采集咽拭子时,患者需张口发“啊”音,用无菌拭子在双侧咽扁桃体及咽后壁擦拭,避免触及舌部。采集痰液时,患者应先漱口,然后深咳,将深部痰液咳出至无菌容器中。对于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男性一般采集尿道拭子,需将拭子插入尿道2 - 4cm,轻轻转动后取出;女性则采集宫颈分泌物,使用窥阴器暴露宫颈,用无菌拭子在宫颈口旋转数圈后取出。此外,还可根据具体情况采集血液、关节液等标本。
培养法是诊断支原体感染的金标准。将采集的标本接种到含有特定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气体环境下培养。不同类型的支原体培养条件有所差异,例如肺炎支原体一般在37℃、5%二氧化碳环境下培养,培养时间较长,通常需要1 - 3周。在培养过程中,支原体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会使培养基的颜色或性状发生改变。通过观察这些变化,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有支原体生长。然后,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生化鉴定和血清学鉴定,以确定支原体的种类。培养法的优点是准确性高,但缺点是培养时间长,操作复杂,对实验室条件要求较高。
核酸检测法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支原体检查方法之一,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荧光定量PCR等技术。这些技术通过扩增支原体的特定核酸片段,来检测标本中是否存在支原体的核酸。核酸检测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时间短等优点。一般在数小时内即可出结果,能够快速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而且,它可以检测出处于潜伏期或无症状感染的患者。不过,核酸检测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可能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这与标本采集、操作过程和试剂质量等因素有关。
血清学检测法是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针对支原体的抗体来判断是否感染支原体。常用的方法有冷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冷凝集试验是检测患者血清中冷凝集素的效价,当效价大于1:32时,对支原体感染有辅助诊断意义。但冷凝集试验的特异性较差,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冷凝集素效价升高。ELISA则是检测血清中支原体特异性的IgM和IgG抗体。IgM抗体一般在感染后1周左右出现,可作为早期诊断的指标;IgG抗体出现较晚,但持续时间较长,可用于判断感染的病程和预后。血清学检测法操作相对简单,但也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情况,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在进行支原体检查前,患者需要注意一些事项。首先,要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用药情况等,特别是近期是否使用过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可能会影响检查结果。在标本采集前,患者应避免饮酒、吸烟和剧烈运动,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采集标本时,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确保标本的质量。检查后,患者应等待医生的通知,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果检查结果为阳性,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