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流,即乙型流感,是由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它在人群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传播速度较快。乙流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在流感季节,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学校、商场、医院等,都是乙流容易传播的地方。一旦感染乙流,患者会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感染乙流后,通常会有1 - 4天的潜伏期,之后症状逐渐显现。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高热,体温可达39℃甚至更高,且发热一般会持续3 - 5天。同时,还会伴有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这些症状会让患者感到极度不适,浑身没有力气。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咽痛、流涕等也较为常见,咳嗽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尤其是儿童更为多见。与普通感冒相比,乙流的症状更为严重,病情发展也更快。如果不及时治疗,还可能引发肺炎、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乙流对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有感染风险,但某些人群更容易感染且感染后症状可能更严重。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抵抗力相对较弱,是乙流的高发人群之一。在学校等集体环境中,孩子们密切接触,一旦有一人感染乙流,很容易在班级内传播开来。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也随之降低,感染乙流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如可能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等原有疾病的加重。此外,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哮喘、心脏病等的人群,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正在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等,感染乙流后病情往往更为复杂,治疗难度也更大。
当怀疑感染乙流时,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医生一般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以及相关检查来综合判断。首先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如发热、咳嗽的时间和程度等,了解患者近期是否接触过流感患者。体格检查时,会重点检查患者的咽喉、肺部等部位。实验室检查是诊断乙流的重要依据,常用的方法有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抗原检测操作相对简单、出结果快,但灵敏度相对较低;核酸检测则具有更高的准确性,能够更精准地检测出乙流病毒,但检测时间相对较长。此外,血常规检查也有助于判断病情,一般情况下,乙流患者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会升高。
预防乙流至关重要。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乙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每年的流感疫苗会根据当年流行的病毒株进行调整,建议在流感季节来临前接种。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如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冲洗;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避免前往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在治疗方面,一旦确诊为乙流,应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等,一般在发病后的24 - 48小时内用药效果最佳,能够有效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同时,患者要注意休息,多喝水,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以帮助身体恢复。对于出现高热的患者,可以使用退烧药进行降温处理。如果出现严重并发症,需要及时住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