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了解其病因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疾病至关重要。以下将详细介绍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几大主要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都会逐渐出现退行性变化,腰椎间盘也不例外。一般来说,20岁以后,腰椎间盘就开始慢慢退变。髓核中的水分逐渐减少,弹性降低,纤维环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和破裂。这使得腰椎间盘的稳定性下降,更容易受到外力的影响而发生突出。例如,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只是进行一些轻微的弯腰、转身动作,就有可能引发腰椎间盘突出。而且,年龄越大,腰椎间盘退变的程度越严重,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风险也就越高。据统计,40 - 60岁的人群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高发群体,这与该年龄段腰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密切相关。
某些职业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会使腰椎长期处于不良的受力状态,从而增加了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几率。像司机这类职业,长时间坐在驾驶座上,腰部需要承受较大的压力,而且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还会不断受到震动的影响。这种持续的压力和震动会加速腰椎间盘的退变,容易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再如搬运工,他们在工作中需要经常弯腰搬重物,这会使腰椎间盘受到过度的挤压和扭转力。反复的弯腰和负重动作,会对腰椎间盘造成慢性损伤,久而久之,就可能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症。此外,办公室职员长期久坐,缺乏运动,腰部肌肉力量减弱,腰椎的稳定性变差,也容易出现腰椎间盘突出的问题。
腰部受到外伤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当腰部受到急性损伤时,如车祸、高处坠落、剧烈撞击等,强大的外力可能会直接破坏腰椎间盘的结构,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例如,在车祸中,身体受到猛烈的撞击,腰椎可能会发生瞬间的位移和扭曲,导致腰椎间盘受损。即使是一些看似轻微的外伤,如不慎滑倒、扭伤腰部等,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会埋下隐患。这些外伤可能会使腰椎间盘的纤维环出现微小的裂纹,随着时间的推移,裂纹逐渐扩大,最终导致髓核突出。而且,腰部外伤后,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正确的治疗,腰椎的稳定性会受到影响,增加了再次受伤和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的可能性。
遗传因素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研究表明,如果家族中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那么其后代患该病的几率会相对较高。这可能与遗传基因导致的腰椎间盘结构和代谢异常有关。某些遗传基因可能会使腰椎间盘的纤维环先天性发育薄弱,或者影响髓核的营养供应和代谢功能。这样的个体在受到相同的外力作用时,比正常人更容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虽然遗传因素无法改变,但了解家族遗传史可以帮助有家族病史的人群提高警惕,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如加强腰部锻炼、保持良好的姿势等,以降低发病风险。
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保持不正确的坐姿、站姿会使腰椎的生理曲度发生改变,增加腰椎间盘的压力。比如,很多人在坐着时喜欢弯腰驼背,或者跷二郎腿,这会使腰椎处于扭曲状态,导致腰椎两侧受力不均,加速腰椎间盘的退变。另外,缺乏运动也会使腰部肌肉力量减弱,无法有效地保护腰椎。而过度肥胖会增加腰椎的负担,使腰椎间盘承受更大的压力。还有一些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腰部保暖,腰部受寒后,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减慢,会影响腰椎间盘的营养供应,导致腰椎间盘的弹性降低,容易发生突出。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