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骨水泥手术,在医学上也被称为椎体成形术或骨水泥注入术,常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肿瘤等疾病。下面将详细介绍该手术的操作流程。

在进行打骨水泥手术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首先是详细的身体检查,包括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心肺功能等进行检查,以确定患者是否能够耐受手术。同时,会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准确了解病变椎体的具体情况,包括骨折的部位、程度,肿瘤的大小、位置等。此外,医生还会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向他们解释手术的目的、过程、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并发症等,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患者在术前需要做好个人卫生,如洗澡、更换干净的病号服等,还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禁食禁水,以减少手术中发生呕吐、误吸等情况的风险。
麻醉方式的选择主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的需求来决定。常用的麻醉方式有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是在手术部位注射麻醉药物,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清醒,但手术部位没有疼痛感。这种麻醉方式适用于身体状况相对较好、手术时间较短的患者。它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对患者的生理干扰小、术后恢复快。全身麻醉则是通过静脉注射或吸入麻醉药物,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完全失去意识和痛觉。全身麻醉适用于身体状况较差、手术难度较大或患者精神过度紧张不能配合手术的情况。在全身麻醉过程中,麻醉医生会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患者的安全。
手术开始时,患者需要根据手术部位的不同采取合适的体位,如俯卧位或侧卧位等。医生会在影像学设备(如C型臂X光机)的引导下,确定穿刺的部位和方向。然后使用穿刺针经皮穿刺进入病变椎体,穿刺过程中要确保穿刺针准确到达预定位置。当穿刺针到位后,医生会通过穿刺针将调配好的骨水泥缓慢注入椎体。骨水泥在注入过程中,医生会密切观察其在椎体内的分布情况,避免骨水泥渗漏到周围的组织或血管中。骨水泥注入量会根据椎体的大小和病变情况来确定,一般注入量在3 - 6毫升左右。注入完成后,等待骨水泥凝固,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在骨水泥凝固的过程中,医生会再次通过影像学设备确认骨水泥的分布和椎体的情况。
手术结束后,患者会被送回病房进行观察。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观察患者的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等情况。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具体时间根据手术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而定。在卧床期间,患者需要注意保持伤口的清洁干燥,避免伤口感染。同时,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适当的肢体活动,以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此外,患者还需要按照医嘱服用药物,如抗生素预防感染、止痛药物缓解疼痛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如逐渐增加坐起、站立和行走的时间等。
康复过程对于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患者在术后需要遵循医生的康复计划,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早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床上活动,如翻身、四肢的屈伸运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随着身体的恢复,可以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在床边坐立、站立,然后在他人的搀扶下进行短距离的行走等。在康复过程中,患者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以免影响手术效果。同时,要注意饮食的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钙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肉、蔬菜、水果等,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身体的恢复。此外,患者还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通过影像学检查了解椎体的愈合情况,医生会根据复查结果调整康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