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性损伤是临床常见问题,尤其在长期卧床、行动不便的患者中较为多发。了解其分期及护理方法,对于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以下将详细介绍压力性损伤的分期及对应的护理措施。

一期压力性损伤表现为皮肤完整,出现压之不褪色的红斑,通常在骨隆突处较为明显。此阶段皮肤虽然外观完整,但皮下组织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对于一期压力性损伤的护理,关键在于去除压力源。要定期为患者翻身,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同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可使用温水轻轻擦拭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用品。还可以使用减压床垫等辅助器具,减轻皮肤所承受的压力。此外,要密切观察红斑的变化情况,若红斑持续不消退或加重,应及时采取进一步的护理措施。
二期压力性损伤会出现部分皮层缺失,表现为浅的开放性溃疡,创面呈粉红色,无腐肉,也可能表现为完整的或开放/破损的浆液性水疱。护理时,首先要保护创面,避免感染。可使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然后根据创面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如透明贴、水胶体敷料等。这些敷料可以保持创面的湿润环境,促进伤口愈合。同时,继续加强减压措施,确保患者体位正确,减少对损伤部位的压迫。加强营养支持也非常重要,给予患者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以增强机体的修复能力。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创面的愈合情况,若出现渗液增多、异味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三期压力性损伤是全层皮肤缺失,可见皮下脂肪,但骨骼、肌腱或肌肉尚未暴露,有腐肉存在,但组织缺失的深度不明确。对于三期压力性损伤的护理,需要更加严格的创面管理。首先要进行清创,去除坏死组织和腐肉,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外科清创、自溶清创等方法。清创后,使用合适的敷料覆盖创面,如藻酸盐敷料、泡沫敷料等,以吸收渗液、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同时,要加强全身营养支持,必要时可通过鼻饲或静脉补充营养。此外,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创面变化,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如果创面出现红肿、疼痛加剧等症状,可能提示感染,应及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四期压力性损伤表现为全层组织缺失,伴有骨骼、肌腱或肌肉的暴露,常有腐肉或焦痂。这是压力性损伤中较为严重的阶段,护理难度较大。护理时,首先要进行彻底的清创,清除坏死组织和焦痂,以促进伤口愈合。可采用手术清创的方法,确保清创彻底。清创后,根据创面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使用生长因子等促进组织修复。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此外,要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骨髓炎、败血症等。对于患者的体位管理要更加精细,避免损伤部位再次受压。在护理过程中,要与医生密切配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护理措施。
不可分期压力性损伤是全层组织缺失,创面被腐肉或焦痂完全覆盖,无法判断损伤的深度。在护理时,首先要评估是否可以进行清创。如果患者全身状况允许,应尽快进行清创,以明确损伤的真实情况。清创后,按照相应的分期进行护理。若患者无法耐受清创,则要加强创面的保湿,可使用水凝胶敷料等,软化腐肉和焦痂。同时,加强全身支持治疗,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若出现发热、局部疼痛加剧等症状,可能提示感染,应及时采取抗感染措施。此外,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