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膜性房颤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脏疾病。从本质上来说,它是心房颤动与心脏瓣膜病共同存在的一种病理状态。心脏瓣膜如同心脏内的“门”,起到保证血液单向流动的重要作用。而当这些瓣膜出现病变,如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病变等,就可能引发心房颤动。简单来讲,就是心脏瓣膜的异常改变,影响了心脏内的血流动力学,进而导致心房的电活动紊乱,最终引发房颤。这种疾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对患者的心脏功能和身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

瓣膜性房颤的病因主要与心脏瓣膜的病变密切相关。其中,风湿性心脏病是导致瓣膜性房颤的常见原因之一。风湿热反复发作,会累及心脏瓣膜,使瓣膜增厚、粘连、狭窄或关闭不全,破坏了心脏正常的结构和功能。随着病情的进展,心房的压力和容积发生改变,心房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也会随之变化,容易诱发房颤。此外,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也逐渐成为瓣膜性房颤的重要病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瓣膜会出现钙化、纤维化等退行性改变,影响瓣膜的正常开闭,同样会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瓣膜异常,如二尖瓣脱垂等,也可能引发瓣膜性房颤。这些病因导致的心脏瓣膜病变,破坏了心脏内的正常血流模式,使得心房壁受到异常的压力和牵拉,从而促使房颤的发生。
瓣膜性房颤患者的症状表现多样。在疾病早期,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仅感到轻微的心悸、胸闷,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心慌、心跳紊乱,感觉心脏跳动不规律,有时会有心跳过快或过慢的感觉。由于房颤导致心脏的收缩功能下降,心脏泵血能力减弱,患者会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活动耐力明显下降,稍微活动就会感到气喘吁吁。此外,瓣膜性房颤还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当血栓脱落时,会随着血液循环流向全身各处,引起栓塞并发症。如果血栓阻塞脑血管,会导致脑梗死,患者会出现偏瘫、失语、昏迷等严重症状;如果阻塞肢体血管,会导致肢体缺血、疼痛、坏死等。这些症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对于瓣膜性房颤的诊断,需要综合多种检查方法。首先,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心脏瓣膜病的既往史,以及是否出现过心悸、胸闷等症状。体格检查也是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医生通过听诊可以发现患者的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心电图检查是诊断房颤的重要方法,它可以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情况,明确是否存在房颤。动态心电图监测则可以长时间记录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有助于发现隐匿性房颤。心脏超声检查是诊断瓣膜性房颤的关键检查,它可以清晰地显示心脏瓣膜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判断是否存在瓣膜病变以及病变的程度。此外,还可以通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更准确地观察心房内是否有血栓形成。通过这些检查方法的综合应用,医生可以准确地诊断瓣膜性房颤,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瓣膜性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方面,主要目的是控制心室率、预防血栓形成。常用的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这些药物可以减慢心室率,减轻患者的心悸等症状。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可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预防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然而,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症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瓣膜病变的问题。手术治疗则是治疗瓣膜性房颤的重要手段。对于瓣膜病变严重的患者,可以进行瓣膜置换手术或瓣膜修复手术,恢复心脏瓣膜的正常功能。同时,还可以结合射频消融手术,消除房颤的病灶,恢复正常的心律。手术治疗虽然风险较高,但对于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