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它是利用精确准直的X线束、γ射线、超声波等,与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一同围绕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一个接一个的断面扫描。与传统的X线检查不同,CT能够提供更详细的人体内部结构信息。它通过对多个层面的扫描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和重建,形成人体内部的横断面图像。这些图像就像是人体的“切片”,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各个器官、组织的形态、大小、位置以及是否存在病变。CT检查在现代医学诊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准确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CT的工作原理基于X线的穿透性和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吸收程度的差异。当X线穿过人体时,由于不同组织(如骨骼、肌肉、脂肪、液体等)的密度不同,对X线的吸收和衰减程度也不同。探测器会接收穿过人体后的X线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计算机对这些电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根据不同组织的吸收系数重建出人体内部的横断面图像。简单来说,就像是用一把“虚拟的刀”将人体切成薄片,然后通过测量每一层对X线的吸收情况,绘制出这一层的详细图像。这种工作方式使得CT能够清晰地显示出人体内部的细微结构,帮助医生发现一些在传统X线检查中难以察觉的病变。
CT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普通CT、螺旋CT和多层螺旋CT。普通CT是早期的CT设备,它采用逐层扫描的方式,扫描速度相对较慢,图像的时间分辨率较低。螺旋CT则是在普通CT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的扫描方式是连续的螺旋式扫描,扫描速度大大提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较大范围的扫描。多层螺旋CT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CT设备,它具有更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能够同时采集多个层面的图像,大大缩短了扫描时间,减少了患者的呼吸运动伪影,提高了图像的质量。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CT,如双源CT、能谱CT等,它们具有更先进的技术和功能,能够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CT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涵盖了多个科室和多种疾病的诊断。在神经系统方面,CT可以清晰地显示脑部的结构,帮助诊断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等疾病。在呼吸系统,CT能够发现肺部的炎症、肿瘤、结核等病变,对于早期肺癌的筛查具有重要意义。在骨骼系统,CT可以准确地显示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程度,为骨折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在消化系统,CT可以观察肝脏、胆囊、胰腺、脾脏等器官的形态和结构,诊断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肝癌等疾病。此外,CT还在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等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进行CT检查前,患者需要做好一些准备工作。首先,要去除检查部位的金属物品,如项链、耳环、手表等,以免产生伪影影响图像质量。如果是进行腹部CT检查,一般需要禁食4-6小时,以减少胃肠道内气体的干扰。对于需要注射造影剂的CT检查,患者需要提前告知医生自己的药物过敏史,特别是对碘造影剂过敏的情况。在检查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安静,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呼吸配合,以确保图像的清晰和准确。检查后,患者要多喝水,促进造影剂的排出。如果在检查后出现不适症状,如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应及时告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