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检查是一项重要的医学检查项目,其正确顺序对于准确诊断病情至关重要。规范的检查顺序能够避免漏诊和误诊,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接下来我们详细了解腹部检查的正确顺序。

视诊是腹部检查的第一步。检查者应站在患者右侧,充分暴露患者腹部,光线应充足适宜。首先观察腹部外形,正常情况下腹部应平坦对称。若腹部膨隆,可能是肥胖、腹水、胃肠胀气、巨大肿块等原因导致;若腹部凹陷,可能是消瘦、脱水等情况。然后注意腹部皮肤,查看有无皮疹、瘢痕、色素沉着、静脉曲张等。皮疹可能提示某些全身性疾病或皮肤病;瘢痕往往与既往手术史有关;腹壁静脉曲张可能与门静脉高压等疾病相关。还要观察呼吸运动,正常时男性及小儿以腹式呼吸为主,若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可能存在腹膜炎、膈肌麻痹等问题。
听诊应在视诊之后进行。使用听诊器依次在腹部不同区域听诊。肠鸣音是听诊的重点内容之一。正常情况下,肠鸣音大约每分钟4 - 5次。肠鸣音活跃,每分钟超过10次,且音调不特别高亢,常见于急性胃肠炎、服泻药后或胃肠道大出血等;肠鸣音亢进,表现为次数多且肠鸣音响亮、高亢,甚至呈金属音,多见于机械性肠梗阻。肠鸣音减弱,指肠鸣音明显少于正常,或数分钟才听到一次,常见于老年性便秘、腹膜炎、电解质紊乱等;肠鸣音消失,持续听诊3 - 5分钟未听到肠鸣音,且用手指轻叩或搔弹腹部仍无肠鸣音,见于急性腹膜炎或麻痹性肠梗阻。此外,还要听诊有无血管杂音,如肾动脉狭窄时,可在上腹部或脐两侧听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腹主动脉瘤时,可在腹部听到收缩期杂音。
叩诊能进一步了解腹部脏器的情况。一般先从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进行叩诊。首先进行腹部的一般性叩诊,正常情况下,除肝、脾所在部位呈浊音或实音外,其余部位均为鼓音。鼓音范围缩小,可能是由于肝、脾等实质性脏器增大,或出现大量腹水等;鼓音范围扩大,可能有胃肠胀气等情况。然后进行肝浊音界的叩诊,沿右锁骨中线由肺区向下叩至腹部,当由清音转为浊音时即为肝上界,再由腹部鼓音区沿右锁骨中线向上叩,由鼓音转为浊音处即为肝下界。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常见于急性胃肠穿孔等;肝浊音界扩大,可能与肝肿大等有关。还需进行移动性浊音的叩诊,患者先仰卧位,从脐部开始向左侧叩诊,当叩诊音由鼓音变为浊音时,固定扳指,让患者右侧卧位,再次叩诊,若呈鼓音,提示有移动性浊音,是腹腔内有游离液体的重要体征,当腹腔内游离腹水在1000ml以上时,即可查出移动性浊音。
触诊是腹部检查中最重要的环节。触诊时患者一般取仰卧位,双腿屈曲,放松腹部肌肉。检查者站在患者右侧,用手掌或手指轻柔地触摸腹部。浅部触诊主要检查腹壁紧张度、有无压痛等。正常人腹壁柔软,若腹壁紧张度增加,可能是由于腹腔内炎症刺激腹膜等原因引起。压痛是一个重要的体征,某些特定部位的压痛可能提示相应脏器的病变,如右上腹压痛可能与胆囊疾病有关,麦氏点压痛多见于急性阑尾炎。深部触诊则能更详细地了解腹腔内脏器的情况,如肝脏触诊,可了解肝脏的大小、质地、边缘、表面情况等。正常肝脏在肋弓下一般触不到,若能触及,可能存在肝肿大等问题。脾脏触诊时,轻度肿大时平卧位不易触及,可让患者右侧卧位进行触诊。此外,还可通过触诊检查肾脏、膀胱等脏器,了解其大小、形态、有无肿块等。
腹部检查结束后,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若在检查过程中使用了一些辅助检查手段,如超声检查涂抹了耦合剂,检查后应及时清洗干净。对于检查结果,要听从医生的详细解释,若医生建议进一步检查或治疗,应积极配合。患者自身要注意观察腹部症状的变化,如是否出现腹痛加剧、腹胀加重、恶心呕吐等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规律作息,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维护腹部脏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