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破损是生活中常见的状况,无论是小的擦伤、割伤,还是较为严重的撕裂伤,及时且正确的处理至关重要。这不仅能避免伤口感染,还能促进伤口更快愈合。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皮肤破损后的应对方法。

当皮肤出现破损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伤口进行初步清洁。如果伤口只是轻微擦伤,周围有灰尘或泥土等污染物,可以用流动的清水冲洗伤口,水流不宜过急,以免对伤口造成二次伤害。冲洗时间一般持续 5 - 10 分钟,尽可能将伤口表面的杂质清洗干净。对于较深的割伤或刺伤,在冲洗前要注意观察伤口内是否有异物残留,如玻璃碎片、木刺等。若有明显异物,不要自行随意取出,以免导致出血过多或使异物更深地嵌入组织,应尽快前往医院处理。如果没有异物,可以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它能更好地模拟人体细胞的渗透压,减少对伤口的刺激。冲洗后,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轻轻擦干伤口周围的水分。
清洁完伤口后,接下来要进行消毒。常见的消毒剂有碘伏、酒精等。碘伏是一种温和且有效的消毒剂,对皮肤的刺激性较小,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伤口。使用时,用棉签蘸取适量碘伏,从伤口中心向外周轻轻涂抹,消毒范围要略大于伤口本身,一般直径在 5 - 10 厘米左右。涂抹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用力挤压伤口。酒精的消毒效果也不错,但刺激性较强,对于较浅的擦伤可以使用,但对于较深的伤口则不太适用,因为它可能会引起剧烈疼痛,还可能影响伤口愈合。在消毒时,同样用棉签蘸取酒精,以同样的方式涂抹。消毒后,让伤口自然干燥几分钟,使消毒剂充分发挥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消毒后不要用手触摸伤口,以免再次污染。
消毒完成后,根据伤口的情况进行适当的包扎。对于较小的擦伤,如果伤口比较干燥、清洁,可以暴露在空气中,让其自然结痂。但要注意保持伤口周围的清洁,避免摩擦和污染。对于较大的伤口或容易受到摩擦的部位,如手掌、脚底等,需要进行包扎。可以选择创可贴、纱布等包扎材料。使用创可贴时,要先将其撕开封口,将吸水层对准伤口,然后轻轻贴上,注意创可贴的松紧度要适中,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容易脱落。对于较深或较大的伤口,用纱布包扎更为合适。先将纱布剪成适当大小,覆盖在伤口上,然后用绷带或胶布固定。包扎时要注意层数不宜过多,以免影响透气性,但也不能过薄,要能起到保护伤口的作用。包扎后,要定期观察伤口情况,如发现有渗血、红肿等异常,应及时更换包扎材料。
包扎好伤口后,后续的护理也非常关键。在伤口愈合期间,要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沾水。如果不小心弄湿了包扎材料,要及时更换。同时,要注意休息,减少受伤部位的活动,避免剧烈运动,以免伤口裂开或加重疼痛。饮食方面,要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这些营养物质有助于促进伤口愈合。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蒜等,它们可能会刺激伤口,引起炎症反应。此外,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换药,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如果伤口出现红肿、发热、疼痛加剧、有脓性分泌物等症状,可能是伤口感染了,应及时就医治疗。
虽然大多数皮肤破损可以通过上述方法自行处理,但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及时就医。如果伤口较深、出血不止,经过按压 10 - 15 分钟后仍无法止血,或者伤口长度超过 1 厘米、深度较深,可能需要缝合来促进愈合,应尽快前往医院。另外,如果伤口是被生锈的铁器、动物咬伤等情况,要警惕破伤风、狂犬病等疾病的发生,需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应的预防处理,如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病疫苗等。还有,如果伤口在处理后几天内没有好转迹象,反而出现红肿、发热、疼痛加剧、有异味等症状,也提示可能存在感染,要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