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骨是人体脊柱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部位的椎骨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与它们在人体中所承担的功能密切相关。下面将详细介绍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颈椎共有7块,是椎骨中体积最小但灵活性最高的部分。从形态上看,颈椎的椎体较小,呈长方形,其上面在横径上凹陷,下面在矢状径上凹陷。颈椎的椎孔较大,呈三角形。横突上有横突孔,是颈椎特有的结构,椎动脉和椎静脉通过此孔上行进入颅内,为脑部供血。第1颈椎又称寰椎,它没有椎体和棘突,由前弓、后弓和两个侧块组成,呈环形,主要起到支撑头部的作用。第2颈椎又称枢椎,其椎体向上伸出一个齿突,与寰椎的前弓后面的关节面相关节,构成寰枢关节,使头部能够进行旋转运动。第7颈椎又称隆椎,其棘突特别长,末端不分叉,低头时容易在体表摸到,是临床上计数椎骨序数的重要标志。
胸椎有12块,它的椎体从上向下逐渐增大,呈心形。椎体的侧面和横突的前面都有与肋骨相关节的关节面,分别称为椎体肋凹和横突肋凹,这是胸椎区别于其他椎骨的重要特征。胸椎的椎孔相对较小,呈圆形。棘突较长,伸向后下方,彼此呈叠瓦状排列,这种结构使得胸椎的活动度相对较小,主要起到保护胸腔内器官和支持身体重量的作用。胸椎的关节突关节面呈冠状位,限制了胸椎在矢状面上的运动,而有利于在冠状面上的侧屈运动。由于胸椎与肋骨相连,共同构成胸廓,因此在呼吸运动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当胸廓运动时,胸椎也会随之产生相应的活动。
腰椎有5块,是椎骨中体积最大的部分。腰椎的椎体粗壮,呈肾形,这是因为腰椎需要承受上半身的大部分重量。椎孔呈三角形,较大。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相邻棘突之间的间隙较宽,临床上常在此处进行腰椎穿刺等操作。腰椎的关节突关节面呈矢状位,这种关节面的方向有利于腰椎在矢状面上进行屈伸运动,如弯腰、伸展等动作。腰椎的横突较长,为腰部肌肉和韧带提供了附着点,增强了腰部的稳定性。此外,腰椎的活动度较大,但也容易受到损伤,尤其是在弯腰搬重物或长期保持不良姿势时,容易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
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底朝上,尖朝下。骶骨的前面凹陷,有4对骶前孔,后面隆凸,有4对骶后孔,这些孔是骶神经前支和后支穿出的部位。骶骨的中央有骶管,是椎管的一部分,向下开口于骶管裂孔。骶骨的两侧有耳状面,与髋骨的耳状面相关节,构成骶髂关节,是连接脊柱和下肢骨的重要关节。骶骨在人体中起到传递重力和支持骨盆的作用,同时保护盆腔内的器官。在女性分娩过程中,骶骨的形态和结构也会对分娩产生一定的影响。
尾骨由3 - 4块尾椎融合而成,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退化的结构。尾骨较小,呈三角形,底与骶骨尖相连,尖向下。尾骨在人体中主要起到附着一些肌肉和韧带的作用,对维持盆腔底部的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的意义。虽然尾骨的功能相对较弱,但在摔倒或受到外力撞击时,尾骨也可能发生骨折或脱位,引起疼痛等症状。尾骨的形态和位置也可能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先天性尾骨畸形等,可能会对周围的组织和器官产生一定的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