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呼吸道传染病,胸片作为诊断肺结核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诸多独特的特点。通过对胸片特点的分析,医生能够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感染肺结核以及病情的大致情况。

在肺结核的胸片中,渗出性病变较为常见。渗出性病变通常表现为肺部的片状或斑片状阴影,边界模糊。这是因为结核菌感染肺部后,会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液体和炎症细胞渗出到肺泡和肺间质中。这些渗出物在胸片上就呈现为模糊的阴影。渗出性病变多发生在肺部的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这与结核菌容易在这些部位定植和繁殖有关。渗出性病变的密度不均匀,可呈淡片状或云雾状,有时还可融合成较大的片状阴影。如果渗出性病变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炎症会逐渐吸收,胸片上的阴影也会随之变淡、缩小直至消失。
增殖性病变是肺结核的另一种常见表现。当机体的免疫力较强时,对结核菌会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形成结核结节。在胸片上,增殖性病变表现为边界较清晰的结节状或斑片状阴影,密度较高。结核结节是由上皮样细胞、朗汉斯巨细胞和淋巴细胞等组成的,这些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病变。增殖性病变的大小不一,小的可以如粟粒状,大的可达到数厘米。它们通常分布在肺部的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与渗出性病变可同时存在。增殖性病变的吸收相对较慢,有时可长期存在,但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增殖性病变可逐渐纤维化、钙化,这也是肺结核好转的一种表现。
干酪样坏死是肺结核较为严重的一种病理改变。当结核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强,而机体的免疫力相对较弱时,肺部组织会发生干酪样坏死。在胸片上,干酪样坏死病变表现为密度较高、不均匀的阴影,可呈大片状或团块状。干酪样坏死组织质地松软,如同奶酪一样,其中含有大量的结核菌。如果干酪样坏死组织液化并经支气管排出,可形成空洞。空洞在胸片上表现为透亮区,洞壁可厚可薄。厚壁空洞的洞壁一般较厚,多由纤维组织和干酪样坏死组织构成;薄壁空洞的洞壁较薄,多为纤维组织。干酪样坏死病变的存在提示病情较为严重,需要积极进行抗结核治疗,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纤维化病变是肺结核愈合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当肺结核经过治疗后,炎症逐渐吸收,纤维组织增生并取代受损的肺组织,就形成了纤维化病变。在胸片上,纤维化病变表现为条索状、网状或斑片状阴影,密度较高,边界清晰。纤维化病变可局限于肺部的某一区域,也可广泛分布于两肺。随着病情的进展,纤维化病变可逐渐收缩,导致肺纹理增粗、紊乱,肺野透亮度增加。严重的纤维化病变可引起肺组织的变形和功能障碍,如肺不张、支气管扩张等。纤维化病变一旦形成,一般难以完全吸收,但通过适当的治疗和康复措施,可以延缓其进一步发展,减轻对肺功能的影响。
空洞性病变是肺结核的一个重要特征。如前面所述,当干酪样坏死组织液化并排出后,就会形成空洞。空洞的形态和大小各不相同,常见的有薄壁空洞、厚壁空洞、虫蚀样空洞等。薄壁空洞的洞壁厚度一般小于3mm,边缘较光滑,多为早期肺结核空洞的表现。厚壁空洞的洞壁厚度大于3mm,边缘可不规则,有时可见到液平面,提示空洞内有液体存在。虫蚀样空洞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空洞,表现为多个小空洞相互融合,如同被虫蚀一样,多见于干酪样肺炎。空洞性病变的存在提示结核菌在肺部大量繁殖,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通过胸片观察空洞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病情的好转或恶化。如果空洞逐渐缩小、闭合,说明治疗有效;如果空洞扩大或出现新的空洞,则提示病情可能加重,需要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