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脾与胃同居中焦,二者关系紧密,是人体消化吸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物质的输送,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同时,在病理状态下,二者也相互影响,一脏出现问题往往会波及另一脏。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胃就像一个“仓库”,负责接受和容纳摄入的食物。当食物进入胃中后,胃会对其进行初步的研磨和消化,将食物变成食糜。而脾则在胃初步消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食糜进行运化,将其中的水谷精微吸收,并转输至全身各个脏腑组织,为人体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例如,我们进食后,胃先将食物进行处理,脾再将营养输送到身体各处,就如同工厂的不同工序,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只有脾胃的这种协同合作正常进行,人体才能维持良好的营养状态和健康水平。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这是脾胃气机运动的基本特点。脾的升清功能,是指脾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向上输送至心肺、头目等部位,以滋养全身。同时,脾气的上升还可以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而胃的降浊功能,则是将经过初步消化的食物残渣向下传导至小肠、大肠,最终排出体外。脾胃的气机升降协调是维持人体消化功能正常的关键。如果脾气不升,就会出现头晕目眩、腹胀、泄泻等症状;如果胃气不降,则会导致恶心、呕吐、嗳气、便秘等问题。例如,当脾胃气机失调时,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就会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为阴脏,以阳气用事,脾阳健旺则能运化水湿,故喜燥而恶湿。若脾被湿困,则会导致运化功能失常,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胃为阳腑,赖阴液滋润,才能维持其正常的受纳和腐熟功能,故喜润而恶燥。如果胃中津液不足,就会出现口干舌燥、胃脘疼痛、大便干结等症状。脾胃的燥湿属性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在治疗脾胃疾病时,也需要根据脾胃的燥湿特性进行调理,以恢复其平衡。例如,对于脾虚湿盛的患者,治疗时要注重健脾燥湿;对于胃阴不足的患者,则要注重滋养胃阴。
由于脾与胃在生理上关系密切,所以在病理状态下也相互影响。当脾胃其中一脏出现病变时,往往会波及另一脏。例如,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了胃,导致胃气失和,就可能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出现脾失健运的症状,如腹胀、便溏等。反之,若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内停,也会影响胃的受纳和腐熟功能,导致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状。另外,脾胃虚弱还容易导致外邪入侵,如寒湿之邪容易侵犯脾胃,使脾胃的功能进一步受损。在临床上,很多脾胃疾病都是脾胃同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脾与胃的情况,进行整体调理。
在日常生活中,养护脾与胃也需要相互兼顾。饮食上,要注意规律饮食,避免过食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既容易损伤胃黏膜,也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可以多吃一些具有健脾益胃作用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芡实等。同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因为情绪因素也会对脾胃产生影响。长期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脾胃气机失调,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此外,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如散步、太极拳等,能够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通过对脾与胃的共同养护,可以维持脾胃的健康,提高身体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