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脚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多因行走不慎、运动意外等情况导致。崴脚后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恢复时间,甚至留下后遗症。因此,了解正确的处理方法至关重要。以下将详细介绍崴脚后的处理步骤。

当崴脚发生时,应第一时间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避免继续行走或运动加重损伤。然后坐下或躺下,将受伤的脚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位置,这样有助于减少血液流向受伤部位,减轻肿胀。接下来对伤势进行初步评估,感受疼痛的程度,观察脚踝是否迅速肿胀、皮肤有无淤血、能否轻微活动脚趾或脚踝关节等。如果疼痛剧烈,无法站立或移动受伤脚踝,很可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扭伤甚至骨折,此时应尽量避免随意搬动受伤部位,等待专业救援。若疼痛尚可忍受,且能进行一些小范围的活动,可按照后续步骤进行处理。
在崴脚后的 48 小时内,冷敷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冷敷可以使血管收缩,减少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减轻肿胀和疼痛。可以使用冰袋或用毛巾包裹冰块敷在受伤的部位,每次冷敷 15 - 20 分钟,每隔 2 - 3 小时重复一次。注意不要让冰块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冻伤。如果没有冰袋,也可以用冷水浸湿的毛巾代替。冷敷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皮肤颜色的变化,如果出现苍白、麻木等情况,应立即停止冷敷。通过及时有效的冷敷,可以为后续的恢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冷敷的同时,可以对受伤的脚踝进行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从脚趾开始,向脚踝及小腿方向进行缠绕包扎,注意包扎的力度要适中,不宜过紧或过松。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脚部麻木、肿胀加重;过松则起不到加压的作用。包扎时应呈螺旋状,每一圈覆盖上一圈的三分之一左右。加压包扎可以限制肿胀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为受伤的关节提供一定的支撑。在包扎过程中,如果感觉疼痛加剧或出现皮肤发紫、温度降低等情况,说明包扎过紧,需要重新调整绷带的松紧度。
在休息时,要持续将受伤的脚抬高。可以在脚下垫上几个枕头,使脚踝高于心脏水平。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重力作用,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减轻肿胀。尽量保证受伤的脚在休息时都处于抬高的状态,尤其是在夜间睡眠时。避免长时间下垂受伤的脚,否则会加重肿胀和疼痛。抬高患肢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对于促进恢复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崴脚 48 小时后,可以开始进行热敷。热敷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淤血的吸收和消散。可以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受伤部位,每次热敷 15 - 20 分钟,每天 3 - 4 次。同时,可以逐渐开始进行一些简单的康复训练,如缓慢地活动脚踝关节、进行脚趾的屈伸运动等,但要注意运动的强度和幅度,避免过度劳累。在恢复期间,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站立、行走,给脚踝足够的时间恢复。饮食上可以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钙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蔬菜等,有助于促进组织修复。如果在恢复过程中出现疼痛加剧、肿胀不消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